上周,“关爱一线牵”报道刊出后,不少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为困难家庭捐助善款、物资。4月29日,“关爱一线牵”栏目组在南通苏锡通园区江海街道相关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送上大米、食用油、空气炸锅、运动鞋等爱心物资。
生活物资入户,点亮家庭希望
栏目组首先来到星苏社区低保户周闻轩家中。刚一进门,“快请进!”周闻轩及其父亲周建军热情的招呼便迎面而来。然而,屋内的景象却让人心头一紧:斑驳的水泥墙面寥寥无几且略显陈旧的家具,无不诉说着这个家庭的拮据与艰难。
时间回溯到2018年年底,当时在面包店打工的周闻轩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胸闷、脸色惨白,甚至行动困难。在父亲的陪同下,他来到通大附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引发了急性白血病。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绝望。
为了抓住那一丝生的希望,2023年3月8日,周闻轩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周建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主治医生说手术成功率只有30%左右,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但为了孩子,他咬牙同意了这场风险巨大的手术。
幸运的是,移植手术成功了,但摆在父子俩面前的现实问题又让人犯了难。“二三十万元的移植手术费用都是找亲戚东拼西凑借来的,术后第一年每个月光是复查、吃药等就要自费七八千元。儿子也需要静养五年,还要谨防术后排异反应和并发症。”周建军说。
如今,家庭的收入来源仅靠周建军在工地打零工,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有时候自己会有放弃的想法,但只要还有希望,日子总归要往前奔。”
爱心接力不断,传递社会温暖
“谢谢好心人送的空气炸锅,一直没舍得买……”在腾飞社区冯玉兰家中,54岁的女主人拄着双拐忙前忙后,茶几上摆着社区送来的崭新空气炸锅。若不是那对磨得发亮的拐杖,很难将这个笑声爽朗的女士与肢体三级残疾相联系。
冯玉兰退休前是印刷厂女工,父母去世,丈夫离异,无儿无女,如今独自一人生活,依靠退休金勉强维持生活开支。“好在这些年社区和周围的邻居都很照顾我。”冯玉兰笑着说,还记得前年摔伤期间,社区工作人员自发组建“送餐接力队”,每天送来热乎饭菜,邻居们也来看望,这份温暖让她铭记于心。
在星港湾社区,栏目组与社区人员来到郭静怡家中。“孙女还在上卫校,一周就回来一次,这会儿不在家。”正在做家务的郭静怡奶奶王芳擦了擦手,感激地接过了爱心人士购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原本,郭静怡的家庭普通而幸福,父母感情和睦,两个5岁的双胞胎弟弟乖巧可爱,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去年,郭静怡的母亲患癌去世了,才41岁。”王芳叹气说道。当时儿子也因为要照顾儿媳辞去了稳定的工作,现在一家的开支全由老两口的退休金支撑。“我今年72岁了,除了要送孙子、孙女上学,还要照顾中风的老伴,平常耳鸣、头痛等小毛病也缠了上来。”
考虑到困难家庭的特殊情况,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关怀与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6万元汇入,匿名善举暖江海
本期栏目中,温暖接力的故事不断涌现:国企职工俞先生主动认领困难家庭“微心愿”,将米、油、空气炸锅等生活物资送抵三户家庭;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市民捐赠1000元善款,默默点亮两名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这些善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托举困难群体的温暖海洋。
尤其令记者感动的是,4月30日,一笔6万元的爱心捐款悄然汇入南通市慈善总会《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基金账户,但汇款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这是“关爱一线牵”栏目创办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匿名捐款。
受栏目组委托,南通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试图通过汇款银行与捐款人取得联系。据江苏银行工农支行经办人反馈,匿名爱心人士是一名50多岁、退休不久的女同志。捐款人表示她经常捐赠,不愿透露姓名,相信市慈善总会和《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栏目会用好这笔善款。
据不完全统计,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基金收到的单笔超1万元的匿名爱心款共8笔,总额达26万元。每一笔善款都是沉甸甸的信任,每一份爱心都是继续前行的动力,见证着南通这座“慈善之城”的温暖底色。栏目组将带着对这些年来支持“关爱一线牵”栏目的爱心市民的感谢,用实际行动搭建起好心人与困难家庭之间传递关爱的桥梁,将爱心善款用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不辜负每一份热爱和支持。(以上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