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为老人们表演。
让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等群体不出门也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木兰艺术团依托南通市崇川区公益创投项目,探索开展“一个人的剧场”上门送演特色服务,将舞台“搬”到这些老人家中,为他们单调的生活注入缤纷色彩。
小院子“变身”大舞台
志愿者们身穿演出服,化好演出妆,《你的生命如此多彩》《相思谣》《双脚踏上幸福路》《世界赠予我的》《出水莲》等一个又一个舞蹈轮番上演……
近日,虹桥新村70号楼104室,不足20平方米的院子里仿佛在举办一场小型歌舞会。今年75岁的肢体残疾老人夏汉明享受着这场专门为他带来的演出,满脸喜悦。在志愿者们跳到高潮环节时,夏汉明忍不住拍手叫好。
夏汉明从小残疾,腿脚不灵活,在前几年连续两次摔跤之后,只能依赖轮椅,出行极为不便。“平常老伴偶尔推着轮椅带我在小区里逛逛,大部分时间都是窝在家里看看电视,特别单调。”夏汉明说,他年轻时就喜爱文艺,但因为行动不便,很久没有欣赏到文艺表演了,现在有志愿者送演出上门,“太感动了”。
“你们高兴,我们就高兴,再辛苦也值得。”现场,木兰艺术团团长、创始人吴宪元拉着夏汉明的手说道。
木兰艺术团是虹桥街道一家4A级社会组织,成立已有33年,共有成员20多人,基本都是退休人员。其创始人吴宪元是全国首届木兰拳教练员。一开始,他带领团队成员主要参加市、区、街道的一些文艺演出,丰富成员的退休生活。
“虹桥街道老龄化程度高达65%,在送演出到基层时,我们发现观赏人群中不乏一些由家人推着轮椅来的老年人。”吴宪元说,这说明这类群体也有着很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今年,艺术团便尝试利用崇川区民政局的公益创投项目,为街道辖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展“一个人的剧场”送演上门特色服务。
定制化节目每月送上门
“我不顾苍苔滑天色昏,来访你秉烛共谈心……”当天,“一个人的剧场”同样走进了家住虹桥新村99号楼103室的高龄老人周声家。除了舞蹈表演外,艺术团还带来了特别定制的越剧红楼梦选段《我不顾苍苔滑》表演。
今年86岁的周声虽然在家里可以慢慢行走,但外出比较吃力。喜爱越剧的他得知有了“一个人的剧场”服务,特意点播了越剧表演。“特别感动,不论是服装、造型,还是唱腔,都很专业。”周声竖起大拇指。
木兰艺术团成员徐志红是一名越剧迷,接到老人的“点单”后,自告奋勇接单,不仅在家里不停地练习,还将自己的练习视频发到艺术团微信群里,让团队成员提意见。“虽然是为一个人表演,但也得用心注重细节,不能让老人失望。”徐志红说。
“一个人的剧场”如何真正服务到老人的心坎儿上?木兰艺术团推出“点播单”服务,依据老人喜好提前定制节目单。同时,他们每次入户演出都配合做好妆造,穿上专业演出服,让小院子也能展现大舞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木兰艺术团的特色服务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成员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平时的演出大部分都是集体性质的,但实际上,老人家里地方小,并不适合,每次只能6~7人参加。”吴宪元说,所以,每次就根据各自的特长以及老人的点单内容,让大家轮流参与。
据悉,“一个人的剧场”每月服务两名老人,演出节目主要包括唱歌、跳舞、京剧、越剧、扇子舞。每次演出后都会让老人提建议、意见。“老人想要看什么,我们就表演什么。后续,我们还准备加入诗朗诵等,让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期盼更多志愿力量加入
木兰艺术团“一个人的剧场”特色服务于4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已服务了4名老人。回想起这项服务的启动历程,吴宪元感慨满满。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吴宪元说,这项服务在全南通没有样板,“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多少老人真正愿意接受,会不会有所顾虑,都是我们担忧的”。
为了让这项创新服务开好头,虹桥街道积极对接辖区社区,让各社区与木兰艺术团联动,开展服务宣传,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知道这项服务。“没想到,第一次反响就特别好。”吴宪元回忆,4月底,艺术团成员走进虹桥新村89岁的张淑云和82岁的袁玉兰两位独居老人家里,“老人们观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而这次,在肢体残疾老人夏汉明的院子里演出时,更是吸引了周边楼幢不少老人的驻足。看着老人们期盼的眼神,吴宪元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我们的这种服务得到了老人的认可;担忧的是,我们平日里要经常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时间紧,每月只能服务2名老人,受益人群有限。”吴宪元说,希望能有更多的文艺类社会组织或者文艺爱好者加入进来。
“虹桥新村属于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上下楼是比较吃力的。”虹东社区党委副书记王颖蒙说,“一个人的剧场”就是一座通向外界的桥梁,充实了更多不便出门的老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后续,我们将邀请文艺类退休专家为‘一个人的剧场’做好节目内容升级指导,同时也将通过宣传,引导更多的志愿力量加入进来”。
(记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