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启东 > 正文
“轮椅男孩”董亦超:我的妈妈有一副“铁肩膀”
2023-07-11 16:40:00  来源:江苏文明网  

“妈妈的肩膀很宽很宽,她可以像水一样装满慈祥、柔韧坚强;妈妈的肩膀很厚很厚,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磨难,她都替我扛起。经历坎坷,笑对生活,今年高考632分的‘轮椅男孩’董亦超刷屏了。我们绝不赞美苦难,但我们由衷点赞熬过苦难背后的坚强和温暖,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轮椅男孩’母亲的故事吧。”

2023年的6月,对顾卫华来说有些特别,准确来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如此多的人关注。不管接受来自央媒,还是省市级媒体的采访时,她都微笑以待,不急不躁,她的温润谦逊下藏着一个母亲的坚韧不拔,善良和伟大。

7月初,儿子董亦超完成了高考志愿填报,第一志愿填报了东南大学。几天前,这所国家“双一流”重点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特地赶到启东中学,向坐在轮椅上的小董投来橄榄枝,并承诺可以给小董提供方便生活的宿舍,为顾卫华在校内提供一份工作,方便她照顾儿子的同时赚取一份生活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能被高校如此重视,顾卫华感动不已,“我们收到了很多帮助,不管是精神上、物质上,还是生活上,要感恩的人很多,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都记得。”

一场大病,噩梦的开始

2014年12月,一个普通的冬日中午,刚上初一的董亦超打算洗个热水澡暖和一下,顾卫华随口应了一声便继续忙活手头的事。可没过一会儿,她就听到了儿子在卫生间喊自己:“妈妈你快过来一下,我的肩膀好像有问题!”顾卫华有些疑惑,立即走进浴室,在她的帮助下,儿子洗完了澡。

肩部的异样来得突然,持续了两三个小时后没有好转,顾卫华决定带儿子前往启东市人民医院。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医生直言病情严重,让他们前往上级医院治疗。顾卫华的脑袋嗡嗡的,究竟是得了什么病?她立即打电话联系在外地打工的丈夫董飞,随后又把儿子送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当天夜里转诊至上海,在上海奔波辗转几家医院,最终董亦超被确诊为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儿子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上了呼吸机,期间医院还下了病危通知书。拿着那薄薄一张纸,顾卫华颤抖到无法自已。孩子突发严重疾病,对这个普通家庭而言,如晴天霹雳一般,顾卫华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外哭了整整一夜。

从此,顾卫华停了自己在服装厂的工作,董飞不再外出打工,夫妻俩蹲守在医院围着儿子的病转。他们在医院旁租了房子,轮流值守重症监护室,这一守就是3个月。起初,顾卫华总是哭,抹完眼泪后又故作微笑走进重症监护室,可这根本瞒不过聪明的儿子。看到母亲通红的双眼,无法动弹的董亦超就用眼睛“使劲盯”母亲的脸。后来顾卫华反应过来了,儿子不想让自己哭,“我要比他更坚强才能鼓励他。”

打那以后,顾卫华不哭了。为了治儿子的病,本不富裕的家庭用光了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外债,但顾卫华和丈夫从没想过放弃,“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会全力以赴。”

3个月后,董亦超从重症监护室转至康复医院。那一天,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撒向地面,早春的天气还是冷飕飕的,但顾卫华感受到了阳光照射的温暖,她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2015年3月,顾卫华和丈夫陪着儿子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康复期间,因为压疮引起感染,不仅影响康复锻炼,而且危及生命,一家人又多次辗转多家医院。将近两年半的时间,从出租房到医院,再从医院回到出租房,夫妻俩慢慢习惯了这单调枯燥的路程。“儿子的半边身体有反应了”“腿能动一动了”“手指能动了”……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能让夫妻俩高兴一整天。

“去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吧。”康复训练两年后,医生走过来告诉顾卫华,不要一直待在医院,“上帝为孩子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他开启另一扇窗。”顾卫华和丈夫一直期盼儿子能通过康复锻炼逐渐恢复到没生病时的样子,但凡有一丝希望,哪怕为此付出再多他们也心甘情愿。

但此刻,她明白了医生的意思,这或许已经是康复的极限。在医院时,董亦超每次看到那些来做康复锻炼的孩子平时还能正常上学,总投以羡慕的目光,顾卫华看在眼里,知道儿子的渴望。离开校园快三年了,是该回去了!

重回校园,成为儿子的手脚

2017年夏天,董亦超渴望回家,又不敢回家,他怕别人看到他坐在轮椅里的样子。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要承受身体残疾、从此与轮椅相伴的现实,太过残忍,需要莫大的勇气,他的内心远没有如此强大。顾卫华决定“推”儿子一把。

那天,顾卫华跟儿子说,“咱们去外婆家吧。”外婆家住得不远,走着去不到半个小时,他们走在农村的小路上,董亦超说,“妈妈,你别跟任何人打招呼,有人跟你说话,你就装没听见,如果跟他们搭话,他们就会问你我的情况,我不想被问……”

顾卫华的心里一阵酸楚,她何尝不是这么想,但她不能再逃避了。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别怕,妈妈永远陪你一起……”那段路很短又很长。为了纾解董亦超的情绪,顾卫华陪着他去看心理医生,从不接受到慢慢接受,再到从容应对。

盛夏时节,蝉鸣声声。和气温一样炽烈的是董亦超对学习的渴望,顾卫华找来一块木板架在儿子坐的轮椅上,变成一个临时的小书桌。董亦超用仅能活动的两个手指夹起铅笔,匍匐着身体学习写字,还没写上几个字,已是满头大汗。顾卫华告诉儿子,“不着急,慢慢来。”

生病三年,因没有及时办理休学手续,董亦超的学籍已被学校取消。顾卫华找到建新中学时任校长蔡凯,请求学校能恢复儿子的学籍,学校十分重视,但恢复学籍需要复杂的手续,蔡校长没有立即做出承诺。顾卫华红了眼眶,“先让孩子回学校念书吧,哪怕没有学籍也没关系,他太想念书了,在校的安全问题由我来保证……”

在建新中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董亦超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校园,熟悉的老师、熟悉的教室,眼前的一切让这个少年恍如隔世。为了辅助董亦超学习,董飞特地为儿子打造了一张适合他使用的课桌,比学校一般的桌子略高,轮椅刚好可以推到桌肚下方,把他安全地围住。

一切比想象中更温暖,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帮助,让董亦超再次适应了校园生活。经过无数次练习,写字速度达到了一小时300个字,如今已能写下600多字。那三年,学校里总有这样一道风景,每天清晨,顾卫华用轮椅推着儿子走进教室,下课前又早早守在了教室门前,她就像董亦超的手脚一样,形影不离。

2020年,董亦超以优异的绩考上启东中学。目睹母子俩三年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初中班主任倪凯钧颇为感慨,“他们的意志力比一般人更强,期待三年后,听到关于他们更好的消息。”

打怪升级,一路高歌迈向大学

2023年6月7日,一年一度全国高考拉开序幕。早上8点,顾卫华和董亦超乘坐的私家车直接开到了汇龙中学考点门口,这是启东交警部门为董亦超高考开设的特殊绿色通道。下车后,顾卫华在交警的帮助下推着董亦超进入考场。

高考是人生的一场大考,于每一个寒窗苦读十二载的孩子而言,都是如此。把儿子送进考场后,顾卫华在考点外静静等待间,她内心紧张,祈祷着儿子能发挥正常,一切都顺顺利利的。

一年前小高考时,正在考场答题的董亦超突然出现眩晕,身体僵硬,监考老师发现后立即通过学校与顾卫华取得联系,焦急的顾卫华打算立即将儿子从考场接出送医救治。可就在这时,董亦超通过监考老师传话给她,“妈妈放心,我可以坚持!”最终,在校医简单救治后,董亦超顺利完成了考试。接到儿子的那一刻,顾卫华忍不住掉下眼泪,“他坚强到让我心疼。”

高考三天,董亦超所在考点汇龙中学为母子俩免费提供中午的食宿,免去他们来回奔波的辛苦。高中三年,启东中学为顾卫华安排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时间自由,还能赚取一些生活费;董亦超所在的班级不随年级变动而更换教室,永远都在一楼,离卫生间最近的那一间……

高二学习计算机时,因为机房在五楼,董亦超没法和大家一样上楼学习。顾卫华决定壮着胆子去找校长陈仲刘帮忙,想到陈校长平日里不苟言笑,她有些胆怯,却没想到刚言语几句,陈校长便明白了她的来意,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案。之后,学校安排教计算机的李老师利用放假和休息时间,一对一为董亦超上课,还特意把电脑搬到了底楼教室教学。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顾卫华铭记在心。

从儿子生病起,顾卫华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她总是与一米八的儿子挤在一张床,以便能第一时间发现儿子什么时候需要翻身,什么时候有不舒服出现。长年累月,她的腰疼时有发作,最严重的一次,因为没法起身给儿子做饭,母子俩愣了饿了一天。

顾卫华和董亦超的老师、同学都非常熟络,见面远远地便打起了招呼。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总带着微笑的母亲,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顾卫华也总是把感谢挂在嘴边,感谢老师和同学平日里对儿子的照顾。

“母子俩都非常坚强,看不到他们有任何消极的情绪,比我们任何人都乐观。”班主任胥静折服于顾卫华“为母则刚”的坚韧,在她看来,董亦超的开朗、豁达一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6月25日晚上8点,高考成绩揭晓,董亦超取得632分的高分,但他还是有些失落,“与我预估的省内排名差了一段距离。”站在一边的顾卫华安慰道,“成绩挺好,妈妈已经很满意了。”

是的,顾卫华感到知足。当东南大学向他们抛来橄榄枝,启东社会各界纷纷送来祝福,并主动提出资助想法时,顾卫华内心被这些善意填满,“如今,我和儿子虽然还不具备回报社会的能力,但等到我们有能力时,一定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面对记者的采访,董亦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的母亲很伟大!”他说,母亲关爱自己却不溺爱,母亲治愈了自己的内心。她能力有限,却总是尽力做到最好;她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她是典型的中国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一切无怨无悔。

填报完志愿,顾卫华着手收拾前往大学校园的行囊,生活从已知到新的未知,她心里有些忐忑,但却笃定,未来即使面对再多的困难也都能克服。

责编:启东文明办3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