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连云港 > 正文
连云港“雷锋车”:承载五十八年红色记忆
2021-02-25 08:50: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崇德”,是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概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由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身上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所构成。这是百年党史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学习党史要赓续这条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在学党史的背景下,我们重新观察连云港“雷锋车”——这个作为全国重大典型的先进模范团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总有一种真情,让人永远难忘

2月20日,在新浦汽车总站,服务员赵伟告诉记者:“那还是春节前,早上6点左右,一位老大爷抱着一个小孩到车站售票口买票。天气特别冷,小孩穿得很单薄。他们刚从深圳坐火车回来,要转车去赣榆班庄镇,没有带厚衣服。我和谈海燕发现后,赶紧找了大衣给小孩披上。张孟玲顶着寒风骑电动车回家,拿来两大包干净衣服。给孩子加好衣服后,我们把其余的衣服送给了老大爷。几天后,老大爷送来一袋花生,让我们一定要收下。”今年40岁的赵伟笑着说:“这样的事在我们汽车站经常发生,我和‘雷锋车’组的姐妹们看到旅客有困难,总会情不自禁去帮忙,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学习雷锋好榜样,难能可贵的是坚持学了58年。早已经退休的朱秋霞,是第一代“雷锋车”车手,见证了“雷锋车”半个多世纪的辙痕:“我是1962年调到车站工作的。毛主席号召学雷锋,我们怎么学?就帮助过往的旅客吧!1963年3月,我们开始用3根小扁担,帮助行李包多的、带小孩的、年老体弱的旅客。后来站里给我们买了平板车,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三轮车。车子不同,名字也变过几次,但大家还是喊它‘雷锋车’。”

当时旅馆还不多,旅客住宿难,汽车站就利用候车大厅办起临时旅馆,“白天是车站,夜晚是旅馆。”“雷锋车”车手们帮旅客打开水,遇到除夕夜滞留车站回不了家的旅客,她们就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

“雷锋车”运行以来,已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32万人次,义务运送行李包达36万多件,行程22万公里,被中央和国家新闻机构赞誉为“文明的旗帜”“流动的雕塑”。作为全国重大典型和连云港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明名片,“雷锋车”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重大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接见全国人大代表、“雷锋车”车手权太琦时曾说,“有机会去连云港了,带我去坐坐(雷锋车)”。

总有重重困难,在前进的路上

老“雷锋车”车手们都记得,“雷锋车”也驶过一段遭受怀疑和冷遇的日子。1980年前后,车站出现了拉人力车挣钱的人,他们对“雷锋车”有意见,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意”,不仅砸车子,还在旅客旁边起哄:“现在说不要钱,到地头就朝你要钱了!”老“雷锋车”车手韩秀平告诉记者:“我1979年参加工作成为‘雷锋车’组服务员时,有些旅客怀疑我们是骗人的,‘雷锋车’经常拉不到客。领导让我们这些新职工到火车站去拉‘雷锋车’,我怕人家笑话,用大围巾把头包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那段时间最纠结。”“雷锋车”出车回来要登记《服务记录》,她拉空车回到车站,难过得眼泪都下来了。

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车手来说,冷言冷语是她们上岗要过的头一关。不仅旅客怀疑,亲友和同学也常常质疑“雷锋车”是否还能拉下去。曾任长途组组长的权太琦是80后,记得第一次拉车不仅没人应,还有人嘲笑,初出校门的小姑娘眼里涌出了泪水。师傅马保玲鼓励她:“我们拉车不是让人夸的,是帮人解决困难的,‘雷锋车’拉了40多年,这点小麻烦算什么?”

“雷锋车”遭受冷遇,还拉不拉下去?汽车总站党组织不止一次发起职工讨论。大家越辩越明:“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过时,学雷锋做好事永远没有错,人间真情永远暖人心。”“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要继续做下去!”车站党组织表示,决不能让“雷锋车”在自己的手上慢下来、停下来。时任车站党支部书记、老车手朱秋霞第一个站出来,带领姐妹们走到火车站广场,大声招呼旅客上车。汽车总站的上级单位汽车总公司、整个交通系统乃至连云港社会各界,都对“雷锋车”组给予很大的鼓励和关怀,而来自旅客的肯定、赞许和感激,更是激励长途组的姐妹们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宁让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雷锋车”车手们都是女性服务员、检票员,她们收入不高,家里也有大大小小的困难。比如已经去世的李保英,因为看到旅客怀里的婴儿饿得哇哇哭,正值哺乳期的她出于母爱给旅客的孩子喂奶,导致自己的儿子传染上小儿麻痹症;再比如滕士花的丈夫是军人,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孩子无人照顾。一代代“雷锋车”手,都是克服苦难走过来的。

总有不尽责任, 年轻人来担起

“雷锋车”帮助了南来北往的旅客,也收获了一份份真挚的情谊。

1999年1月5日,“雷锋车”车手郝芳萍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车撞倒,脾脏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这个消息惊动了连云港全城:满满一车的消防支队官兵赶到医院献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排队前去看望,病房成了“花的海洋”。康复后的郝芳萍,得知这一切后非常激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没想到‘雷锋车’在港城人心中有这么重的分量。”

榜样带头,连云港在全市发起与“雷锋车”同行活动,涌现出一批“雷锋公交”“雷锋的士”。连云港的“雷锋车”,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赢得了“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需要转车、乘坐大巴的客人大大减少了,“雷锋车”还能不能拉下去?要不要拉下去?

连云港汽车运输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周树成说:“高铁带来了旅客出行方式改变,‘雷锋车’的服务面临转型。我们也经常跟‘雷锋车’车手交流,最让她们失落的是,坐‘雷锋车’的少了,但是,我们‘雷锋车’热线仍然每天都有旅客打进来,‘雷锋车’驿站也每天都为旅客提供服务。高铁开通,外地来连云港旅游的人多了,我们连云港的旅游资源又比较独特,针对大小景区之间的交通、购买特色海产品等问题,旅客们需要咨询的问题很多。另外,现在坐大巴车的旅客多数是苏北鲁南欠发达地区的,他们出门在外的难处也很多,仍然需要我们的帮助。”

新浦汽车总站站长王平告诉记者,“雷锋车”车手的本职工作主要是售票、检票,她们不仅要拉好“雷锋车”,更重视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过去旅客行李都是大布包、麻袋,出行非常不便,“雷锋车”能够帮他们解决非常实际的困难。如今,“雷锋车”组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保留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并与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团体合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继续提升“雷锋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雷锋车”已经成为连云港众多志愿者团队的“领头雁”。

崇德向善,是新时代“连云港精神”中第一个关键词;学史崇德,让我们更加珍惜“雷锋车”承载了58年的记忆。“雷锋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不过时,“雷锋车”手也必将迎着挑战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程长春 见习记者 胡阳梅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