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赣榆区,有这样一个延续了50年的传统———每年清明前夕,城头中心小学的师生们都会用脚步丈量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祭奠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英烈。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早已成为当地红色传承的生动写照。
歌声中的缅怀
脚步丈量表敬意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3月28日清晨7时30分,激昂的歌声准时在城头中心小学响起,歌声清脆而嘹亮,带着少年的朝气与对先烈的崇敬,冲破校园的宁静,在春日的天空中久久回荡。500余名师生身着整齐的校服,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动,精神抖擞地踏上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征程,脚步坚定而有力。
历经岁月洗礼,抗日山烈士陵园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园内的一草一木,都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烈士墓前,师生们整齐排列,神情肃穆,集体鞠躬、默哀,献上花圈和鲜花。洁白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在向烈士们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敬意。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抗日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墓地……每一处,师生们都驻足停留,献上最诚挚的敬意。他们静静地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那些在战火中不屈的身影,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都深深震撼着师生们的心灵。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英雄故事,今天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懂得他们的伟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学生王以宸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话语中满是对先烈的崇敬。
50年的坚持
红色精神的接力
5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城头中心小学而言,却是一份持续的红色传承。
在学校档案室里,泛黄的纪念相册见证着这段历史,从1994年起,每一次祭扫活动的照片都被悉心保存,成为师生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这些照片中,有青涩的脸庞、有纯真的笑容、更有对革命先辈深深的敬仰。
老教师吴从祥从1990年起就一直参与祭扫活动,他轻轻抚摸着相册,略带遗憾地说:“要是能找回更早的资料就好了,那些都是宝贵的记忆。每一次参加祭扫活动,我都能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也希望能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对于教师顾芳芳来说,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活动意义非凡。30年前,她还是一名学生,如今她已为人师,同时也是学生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亲身经历,课本上的文字远不及现场的震撼。我要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都亲身感受先烈们的精神,体会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顾芳芳感慨。
少先大队辅导员周杨表示,我们把思政课搬到室外,把革命历史转化为课程资源,把革命遗址当作学习阵地。学生们祭拜先烈的过程就是‘老师’,抗日山的红色历史就是‘课本’,这种传承在今天尤为重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能了解历史,更能在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回访与传承
红色基因永流传
今年,城头中心小学师生特别回访了近50年参加过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英烈活动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教师王惠芬回忆起自己小学时参加活动的情景,仍觉历历在目:“198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看到高年级同学去抗日山,心里别提多羡慕了。四年级时,我终于如愿以偿。我还记得,当时同学们拿着纸笔,认真抄录烈士事迹。现在我成为一名教师,带着学生继续参加活动,这不仅是自豪,更是责任。我要让更多的孩子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如何在先烈们的奋斗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多年来,我市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实境课堂”体系。赣榆区串联刘少奇旧居、董力生故居等13处红色教育基地,形成沉浸式学习链条,涵盖五大教学模块,让红色基因融入课堂。同时,创新实景党课形式,拍摄《抗日山上铭初心》《支前模范董力生》等视频教材,以生动画面再现历史,将宣传教育与实境体验紧密结合,让红色故事更加鲜活,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50年的坚守,50年的传承,抗日山下的这场红色接力还在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港城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庄婷婷 张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