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乡村,生机勃勃,一条条如“玉带”般的农村公路上,车辆往来穿梭;田间地头,一个个塑料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处可见群众辛勤劳作的身影……一幅幅美好图景诠释着精准扶贫取得的累累硕果。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淮安4个民族村在中央和省、市民族部门关心支持下,加大产业项目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村集体收入和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念好扶贫经
开出富方子
涟水县黄营镇朱桥村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3年多来,该村遵循“牛羊养殖+果蔬种植+村集体+低收入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造血”式转变,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60万元,摘掉了“穷帽子”,拔掉了“穷根子”。
作为少数民族村,朱桥村有饲养牛羊的传统习俗,因此,市民宗局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朱桥村上马建设牛舍项目。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占地75亩的肉牛养殖基地,牛舍年出栏量4000头以上,基本解决肉牛散养问题。为低收入户提供‘爱心岗位’40个,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此外,去年启动的肉牛养殖(二期)项目,将牛舍内外道路全部硬化,铺设污水管网,并在牛舍东侧新建1座小型沼气发电站,实现了肉牛的生态循环养殖。
2018年,该村还实施建设总占地面积188亩的高效农业园一期项目,带动90户低收入农户摆脱了贫困,刘学美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人。她说:“大棚是现成的,在这里种辣椒,条件好,赚钱也多,年景好的话,一年挣个一二十万元不成问题。”
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冲刺百万大关、特色田园乡村成效初显……如今的朱桥村,已由一只“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在牛羊养殖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带动下,预计今年年底,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百万,人均收入也能达13000元。”该村村主任杨海超信心满满地说。
种下产业树
结出致富果
在精准扶贫中,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致富故事正在淮安4个民族村中上演,它们的背后,是农民、土地与产业、技术合奏出的一曲曲跨越发展的精彩旋律。其中,淮阴区马头镇张庄镇村就是典范。
“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富裕生活,多亏了村里的美食一条街项目,让我家祖传的牛羊肉做法有了展示的舞台,焕发了新的活力。”提到脱贫致富,在张庄镇村美食一条街经营饭店的马宝华笑得合不拢嘴。如今,她家的年纯收入已达到了30万元。
近年来,该村结合马头千年古镇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资源,以推进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在传统牛羊养殖业和屠宰加工运输业的基础上,招商引资1.02亿元兴建集休闲、清真美食及娱乐为一体的马头牛羊肉美食一条街项目,打响马头牛羊肉的品牌效应,彰显民族村的餐饮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该村还借助集镇村优势和台创园“国”字招牌,群策群力引资引企,台生源菌业有限公司、皇达花卉等11个企业先后落户,壮大了村经济实力,带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户劳动就业致富。其中,台生源菌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鹿茸菇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区,年产值过亿元。2019年,张庄镇村输送了300多名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2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6万元。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该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在中央、省民族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淮安各民族村建设了光伏发电、牛羊养殖、生态农业等产业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建设新农村
绽放幸福花
一幢幢现代化民居错落有致,农户的新家里,自来水、洗衣机一应俱全……走进洪泽区西顺河镇街西居委会,一幅整洁的新农村画卷徐徐铺开。
街西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居委会累计投入1500万余元,建成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居委会还建设了牡丹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建成了富民产业培训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用于开展富民培训,积极发挥党组织在精准脱贫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村里脏、乱、臭,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村民怎么能有幸福感?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各民族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先后实施村级道路改造、防渗渠道和管涵建设、河塘整治、特色村寨房屋立面改造、村民文化广场建设等近20个项目,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民族村社会事业发展。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淮安各民族村的村民们幸福感倍增。“我们村是省级特色田园建设试点村庄,环境特别好,一眼望过去,到处是风景,太漂亮了,住得也舒心。”朱桥村村民马玉花即将搬进新小区,谈起村容村貌的变化,她的心里乐开了花。
2019年,张庄镇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佳示范村”;朱桥村荣获2016-2018年度江苏省文明村、淮安市级宜居乡村称号……如今,淮安4个民族村坚定地走在一条条充满希望的脱贫路上。■融媒体记者 孔雪 通讯员 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