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今春,全民戴口罩降低了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 好习惯护卫你我他
2020-04-15 08:57:00  来源:东台日报  作者:记者 刘煜 通讯员 卞兰华  

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疫情影响下,“增强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热词。市中医院肺病科(呼吸科)主任缪卫华主任中医师提醒大家:“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用餐健康卫生,出门佩戴口罩、回家及时消毒,良好的卫生生活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手段。”

往常这个时节是王晨最头疼的时候,一家三口免疫力都比较弱,感冒、咳嗽对她和女儿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今年以来,感冒、过敏之类的流行病突然变得“善解人意”,没有侵扰过她。“归根结底是戴口罩了,戴口罩是预防流行性感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最直接方法。”通过关注防疫常识,王晨制订了一系列家庭卫生条例,决定让丈夫和女儿“贯彻实施”。

“清明时节温差大,会降低人体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病原微生物更易侵入,流感、百日咳、水痘等会进入高发期,特别是有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防范。保证一定的睡眠,早睡早起,适当锻炼。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可在入冬前注射流感疫苗。”缪卫华表示。

记者还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姚俊,他表示,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常态,正因如此,近来咨询呼吸道过敏症状的人数确有减少。口罩不但可以隔离细菌、阻止空气中的灰尘进入鼻腔,还可以防范雾霾中的大颗粒污染物、花粉等过敏物质,很好地保护呼吸道,避免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发生。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向好,大家的防护意识依旧不能放松,要养成长期佩戴口罩的生活习惯。

此外,健康的饮食习惯必不可少。疫情期间,退休教师魏华开始研究饮食养生,少吃辛辣、腌制、刺激性的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加强营养均衡。蔬菜买回家,用清水浸泡3个小时以上,每天的碗筷都要用消毒柜消毒后才使用。“吃得文明,让我感觉精神饱满。”两个多月的学习,魏华已有了一套独家养生之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打响了“舌尖保卫战”第一役,成为市民用餐新常态。4月11日,小孔来到东台国际大酒店用餐,发现餐桌之间的间隔距离较以往明显加大,餐客也保持了合理距离,“除了做好消杀措施、在每个餐桌上,我们还提供了公筷和公勺,确保用餐安全。”酒店总经理王海燕表示。

“以往并没有使用公筷的意识,”小孔坦言,自疫情发生以后,去餐厅吃饭都主动要求店方提供公筷。不仅如此,小孔还在网上下单买了环保便携餐具,“既保证用餐安全,也是环保的体现,希望今后保持这样的好习惯。”

分餐和使用公共餐具极大地减少了幽门螺旋杆菌和各类消化道疾病传播概率,能够预防各种唾液传播的疾病,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近日,“文明餐桌,从一双公筷开始”的公益广告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介,引导大众树立餐桌文明新风尚,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保障消费者用餐安全。

最近,一年级的缪依辰跟着妈妈学会了七步洗手法,即“内外夹攻大立腕”。在流动水下,充分搓洗手掌、手背、指缝、关节、大拇指、指尖、手腕。俗话说:“菌从手来,病从口入”。控制病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通过揉搓手部消毒液,可以有效杀灭手部微生物。疫情发生之初,缪依辰的爸爸跑遍了药店和超市,购买了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等卫生用品,每次摸过户外的东西都要用消毒液搓搓手。

和口罩一样,护目镜也在这个春天成为“爆款商品”。春天过敏季到来,过敏性结膜炎、红眼病等“劲敌”频现。市中医院眼科谢律副主任中医师表示,特殊时期大家应减少出门,这对于切断传染源是件好事。外出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也减少了花粉、柳絮、尘螨等刺激,充分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

此外,谢律建议,流行季节,大家要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可以使用色苷酸钠滴眼,避免用手揉眼等行为。不要共用毛巾、脸盆等物品,以防出现交叉感染。不长时间的用眼,如有轻微不适可以冰敷。不要胡乱开药,如症状加重及时到医院就诊。

文明卫生关系重大。每个人都要认真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习惯,打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