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聚力”“‘堤’心协‘利’”“匠心独‘苣’”……一个个书记项目在“红帆引航”党建品牌引领下,熠熠生辉,给“世遗小镇”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围绕“放大世遗效应,打造世遗小镇”目标,弶港镇坚持以党建工作激发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村一品”创新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全镇20个村党组织都有自己的党建品牌。
该镇是中国人民海军起锚地。上世纪40年代,苏中军区海防团在这里建立了“海上生命线”,铸就了“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敢作敢为、重情重义”的“红帆精神”。适应时代要求,该镇提炼概括出“尚德明礼、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团结奉献”的新时期“红帆精神”,融入“世遗小镇”创建,倾力打造“红帆引航”党建品牌,以创新党建哺育出生态更优、旅游更兴、产业更强的“世遗弶港”。
在党建创新中,蹲门村党总支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上,适应蹲门湾生态湿地修复提升工程,将原有养殖支部并入海洋捕捞支部,新增湿地保护支部,并建立巡查、守护、服务3个党小组,形成“众志成‘蹲’”党建品牌。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示范户、带头人,作出“五不”承诺,齐心协力推动蹲门湾湿地修复提升,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40%。
党员干部除了湿地修复冲锋在前,改善村庄环境也是一马当先。党员示范户王崇华经营海鲜酒店20多年,得知世遗小镇建设要出新店面,第一个清除门面旧物。党员带头人陆长军是蹲门大饼的传承人,得知要重新装修店铺,主动拆除临时大棚。“蹲门变美了。”这是渔民、游客近来的一致赞语。
巴斗村曾是新四军兵工厂的后方驻地,这里世代流淌着军民共抗敌寇的红色史诗。该村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培树出“斗转兴‘遗’”党建品牌,推动巴斗从海洋捕捞向渔旅融合发展的转型,红色旅游、风情渔庄成为巴斗闪亮名片。党支部实施“转”字工作法,转出服务深度,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通过进一步挖掘整合,使小渔村保留红色记忆的同时,更让人体会到渔文化的味道;转出服务温度,除统一支付合作医疗、基础养老金补贴,还让村民变股民,家家持股、人人分红,便民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卫生室、农贸市场加快建设,渔民生活更加方便;转出服务广度,着力提升“三水滩”旅游文化内涵,新建1.8公里观海大道,新增海水垂钓区、深水探险区、采贝体验区、听海观潮区。
如今,巴斗村年观光旅游达20万人次,旅游消费及其购物收入突破1亿元。老党员张石根说,过去支部带他们海里“淘金”,现在支部带他们海滨“卖景”。6月3日,巴斗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培育单位名录,村书记祝致前说,这是对他们的最大鼓舞和鞭策。
八里村作为江苏省文明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该村创新“甜‘叶’谧‘宇’”党建品牌,引领党建服务下沉,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八里”工作法,打开甜叶菊产业富民新通道,打造出新型农村社区的“弶港样板”。“一里”就是建强堡垒,书记带头,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二里”就是建强队伍,人人担责,个个争先,形成“鲶鱼效应”;“三里”就是建强基础,聚焦民生,化解难题,形成“葡萄串效应”;“四里”就是建强载体,创品牌、树形象,形成“聚光灯效应”;“五里”就是建强产业,培育龙头,带民增收,形成“示范引导效应”;“六里”就是建强小区,退宅进城,改善居住,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七里”就是建强社区,倡导文明,沐浴新风,形成“好人效应”;“八里”就是建强根基,农旅融合,乡村振兴,形成“样板效应”。
尤其突出的是,该村党支部一班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流出土地3200亩,招商引资创办了甜叶菊产业园,带动形成本镇近3000户农户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每年在园区打工上万人次,务工收入200多万元。“产业园的建成,更推动了上游产业发展。”浩瑞生物科技负责人李震说,公司员工中,打工的弶港人占了近一半,他们每年获得的工资收入达1000万元。如今,甜叶菊已形成育种、育苗、种植、加工、复配、有机肥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年销售突破5亿元,创造税收达3000万元。
在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工作中,该村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引领,把党旗插在小区建设工地上,采纳民意、尊重民愿,形成强大推进合力。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八里风洼如今变成了“富春山居图”,一座“盐渎渔家”风情的社区初具雏形,66户建成,44户在建,不仅有“大都市”的现代气息,还有“小农耕”的文化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