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全市81.38万亩小麦麦浪翻滚,一片金黄。大型联合收割机所过之处,饱满的麦穗争先恐后地涌入,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
位于五烈镇的江苏惜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东台市堤西地区耕地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今年种植的3800亩小麦亩平550公斤,比去年增产13%。负责人吴舒涵捧起一把温乎乎的麦粒,闻了又闻:“今年的小麦生产遇到的坎挺多,但收成很好,品质也不错。”
特殊时期,这一茬来之不易的粮食收获季显得尤为珍贵。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场景,给全市粮食安全和老百姓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也彰显出一系列超常规应对措施推行的决心和力量。
从事农业工作的人都有同感,今年的政策力度是历年来少有的。为全面落实“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要求,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印发了《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的通知》,将全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分解到各镇区,要求在做好夏粮收获的前提下,分解落实好66.7万亩水稻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薯类、豆类等杂粮生产,充分挖掘旱地、十边隙地、沿海滩涂等潜力,确保全年粮食面积不减、产量不降。
不仅如此,东台市还推出了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红利”。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粉碎还田、秸秆收储加工利用、新购农机具等奖补力度,持续激发各类实体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对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主体,明确按照补贴标准不低于100元/亩给予扶持。
众所周知,有土就有粮,耕地健康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走进五烈现代农业产业园,侧深施肥、变量施肥等技术令人耳目一新。园区负责人蒋维银介绍,“在插秧时即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之中,施肥机械通过红外传感器随时按需变化施肥量,有机肥施用占比能高达70%呢。”纵观全市,主要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已提升至95.48%,耕地质量年均提升超过0.2个等级。除此之外,今年还初步落实了水稻、玉米、麦子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5000亩示范片2个、1000亩以上示范方3个,旨在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粮食生产全面增效。
针对小麦赤霉病重发态势,市农业农村局主动出击,及早制定防控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多方统筹防控资金580万元,采购戊唑·咪鲜胺等高效药剂51.8吨,投入植保无人机182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228台,全市70万亩小麦一次用药全覆盖,植保机械应用率同比提高20%,小麦赤霉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今年夏粮可谓虫口夺粮。”农技人员不禁感慨道。
在走访的过程中,许多农民反映说,当他们的粮食产后服务能力跟不上时,市里便建成全自动烘干线、标准粮库、公共服务中心、集中育供秧中心及各类配套设施。当生产出现疑惑时,农业部门便利用微信、QQ群、农技耘手机APP等网络媒介,邀请岗位专家为他们解答疑难问题。并且还加快建设农民培训中心,购置多媒体、音响等教学设备,打造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训推广“田间课堂”,带动新建稻麦科技示范点5个,培育稻麦科技示范户10家……丰收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丰收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近年来,东台市加快推广绿色优质高抗粮食新品种,在多品种筛选试验、安全性种植测试和大面积示范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考察建议和生产应用实践,大力推广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扬麦25号”“秦优10号”“南粳9108”“苏玉22号”等大宗粮油新品种,全市“南粳9108”迟熟中粳优良食味品种推广面积突破30万亩。同时,购置水稻钵苗摆栽机、钵苗盘,应用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钵苗大苗摆栽,有效破解田不平、难保水、草害重、机插缺棵多等水稻生产难题;与高校合作开展水稻精准定量施肥研究,组织开展秸秆还田+配方肥、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机械深施等耕地地力提升适用技术研究。
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助推粮食产能提升,助力粮仓越来越稳固。今年以来,已新增小麦精量复式播种机40台、高效植保机80台、乘坐式插秧机80台,稻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5%以上。这些智能化的装备应用,为科技兴粮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当然也离不开市场化品牌的创建。依托“好味连台”区域公共平台,东台市积极组织“东台大米”申请驰名商标,持续加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东台大米”宣传推广力度;精心筹备2020年东台大米节,高标准设计和建设水稻主题公园,全面提升“东台大米”美誉度;进一步加大高秆稻、彩色稻、稻田画等投资建设力度,建设观景平台,精心筹备稻米节、开镰节等农耕节庆活动,推进水稻种植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秋粮是大头。下一步,东台市将持续压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抓牢作栽、耕保、植保等各项关键措施,深推绿色防控示范等项目建设,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广袤的田野上,孕育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