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黄肥,又到了螃蟹上市的季节。马家荡大青蟹近日开始起网捕捞上市,今年青蟹品质和规格都有望超过往年,为当地蟹农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9月9日,记者来到益林镇荡东村三少养殖基地,蟹农邵亮家的蟹塘正式开捕收网取蟹,记者看到蟹农们正在将螃蟹塘里的螃蟹一网一网提起,一个个个大体肥、肉质丰满的青蟹展现在眼前。大家将刚捕捞上来的螃蟹收集到一起,然后进行分拣捆装,看着一个个螃蟹,邵亮信心满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现在母蟹基本上都成熟了,你看这边鳍开始顶出来了,质量就好了,可以卖个高价格。”益林镇荡东村三少精品大闸蟹基地负责人邵亮随手拿起一只螃蟹给记者边展示边介绍说,“我们养殖的这种青壳白肚皮精品蟹,就是‘马家荡大青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今年半斤重公蟹,四两重母蟹,可以卖到八十块钱到九十块钱一斤。”
蟹比去年肥,其中的原因除了水质好,饵料、蟹苗品种和水草也是关键,今年邵亮种植了有利于螃蟹生长的水草,为螃蟹定时添加“营养餐”,螃蟹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提高了螃蟹的品质,保证了产量,带动了销量。今年的螃蟹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卖到了苏南、浙江、上海等地,随着双节的日益临近,价格也将水涨船高。
“今年的销路全不愁了,今年蟹的质量是很好的,而且蟹也蛮大的,正常发w往无锡,三四个小时就到了,保证它的新鲜度和成活率,无锡市民也能吃到新鲜的马家荡大闸蟹了。”邵亮高兴的介绍说,“好水好草出好蟹,今年亩产量大概在三百斤,五十亩大概在一万五千斤,相比往年来说今年产量还挺好的。”
与此同时直播带货也来帮忙,大青蟹风光上镜,销量直线上升,下单即发货,马家荡大青蟹得到了更多的人喜爱,肥美价优的大青蟹可以更快到达市民的餐桌,养殖新模式带来的丰厚回报,让青蟹成为了香饽饽。随着产业扶持和政策性补贴,荡东村在外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加入到螃蟹养殖产业中,目前全村有43户村民成为养殖大户,发展蟹塘超过两千亩,每年出产的大青蟹达到四十多万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们马家荡水陆交通方便,河道纵横,水清见底,主要生产生态大闸蟹。”益林镇荡东村党总支书记左峰说,“我们村还成立了自媒体公司,每到农产品上市就通过网络直播等渠道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