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江苏阜宁:俯首是秋(林慧妮)
2021-09-26 10:04:00  来源:醉里挑灯文学论坛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期间虽有很长一段日子,离开农村,但是,心,却永远系在农村,因为我的父母在农村。

每年秋天在灿烂金黄的颜色里,我看到了父辈们沉甸甸的喜悦,像是一种沉淀已久的兴奋,快乐,如秋天的阳光一样张扬,幸福,如雨后的秋水一样清澈。

我虽然不伺农事,但插秧,割稻,除草等基本农事还是会一点。作为父母的帮手,或者不忍他们整日的劳作,自从从外地回到老家,每年农忙时总要回去帮忙。看父母像秋天的稻谷,俯首在秋天的田野里,像是一首无声的歌。

少时,帮父母,在地里劳动,把劳作当成了一种游戏,这样才不会觉得累。而父母永远是老生常谈:娃,种地可累了,一定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跳农门”,那时是多少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梦想?他们重复着祖辈们的命运,却又不希望自己的下辈继续自己的命运,矛盾的背后,难舍他们对土地的热爱。

我的父亲,早年当兵转业成了国家工人,跳出农门。可是,由于母亲在农村,他下班时间一律在地里忙活,没叫过一声累,天性里,对于土地的热爱,让他离不开土地,也不能没有土地。所以,很多年,父亲一直是边上班,边种地,城里人羡慕他有地可种,吃粮食不要钱;农村人羡慕他有工作做有钱拿。父亲的双重身份,一直让他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闲时,酌一壶老酒,品一出老戏,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他身体硬朗,还能在地里忙前跑后,虽然只是门口的小菜地,他依旧忙得不亦乐乎。

相比起我的父亲,我的婆婆可就是另一种心态了。老人家已经去世多年,早些年,她一直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地里的活从不要公公插手。她生病手术出院以后,就没力气种地了,我们曾经让她跟我们住在城里,她却说让她住城里还不如让她去死。与土地生活了一辈子的她,当然不能离开土地。于是,他们依旧生活在农村,公公在婆婆的指导下,做起了农活。虽然有很多不甚如意,但至少,地,没有荒芜,婆婆的心里,依旧有着依靠。如今仙去多年的她,在每年的农忙时节,面对满目的金黄,我眼前仍然能幻化出婆婆辛苦劳作的身影。

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的诸多机械化,以往最累的插秧,收割都有机器代劳了,农人们少了很多辛劳,不过,日常的耕作管理,在我们眼里,依旧是繁琐的,累人的。秋收,除了稻子,还有黄豆,玉米,花生,山芋等农作物,完了之后,就是种油菜,点蚕豆,豌豆等过冬的农作物,秋天,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在很多农人眼里,这个季节比起夏收来说,多了很多惬意与满足,闻一闻秋的味道,就是一种收获满满的轻松。

秋,俯首,才能看到收获的喜悦,翘首静听,风吹过稻田的声音,是歌唱,是吟哦,是赞美,更是颂歌。走过秋天的树林,黑白相间的喜鹊占据了大多掉落树叶的桦树,在高高的枝头,高唱。忽地又会齐刷刷的一起掠过金黄的稻田,飞向远方。秋,天空是明净辽阔的,把目光从天空收回到大地,才知道,这种深厚的秋实犹如一种幸福的负重,让我们快乐前行。

伫立在田野,恍惚中,仿佛看到父亲正低头看着稻谷笑,那笑容就好像是看到自己久别的孩子,慈祥而温暖。朦胧中,又看到婆婆踯躅在菜地边,对着刚栽下的油菜喃喃自语,安详而惬意。

秋风在身边吹过,稻谷沙沙作响,我在心里附和着这种美妙的音乐,不需要任何言语,只有无边的感动,像这温暖的秋风洋溢在金黄的田野里,感受着这种沉甸甸的喜悦。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