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建湖县城人民路市民广场北侧是县人社局和县水利局楼群,东边紧靠滨河路的水利局办公楼所在地就是湖垛老街北当典的原址。1940年刘少奇亲率“乌江大队”,东进盐阜,途径湖垛镇(今建湖县城)时,便借宿在此。
旧址变迁
北当典旧称福泰当,建于清同治年间,资金总额白银四万余两,是盐城西北乡最具实力的当典,位于湖垛老街中段的西侧。民国16年(1927)孙传芳联军过境,其后又发生军阀抢掠,当典被迫息业,便一直成为公益用房。北当典为“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一色的青砖小瓦。正房为三上三下两层楼,手扶木栏杆楼梯通向外阳台,室内铺着木地板。东南厢房和南屋共10间,均为平房,院大门朝北。1940年10月新四军、八路军会师后,创建盐阜区抗日敌后根据地,北当典是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三团团部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县百货公司、五金公司仓库和职工住宅用房。1998年在县城旧城区拆迁改造一期工程中被拆除,现为县水利局办公楼。
夜宿史话
1940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率华中局机关、江北干训队和其他干部1000余人(称“乌江大队”),从淮南半塔集出发东进盐阜区,一路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于月底抵达阜宁东沟与八路军五纵队会合。11月2日,刘少奇在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陪同下,从东沟出发,向盐城县境内挺进。他们行至戛粮河,与五纵队三团派出迎接的一个连相遇。下午2时许到达湖垛,三团团长王良太热情接待了刘少奇一行,并安排他们在北当典住下来。刘少奇不顾旅途劳累,和王良太交谈后,又走访了湖垛市民和附近农户10多家。当天晚上又立即在北当典和三团营以上干部见面,他亲切地询问干部生活、工作情况,并作了报告讲话,讲话主要精神:一是苏北抗日斗争的方针、策略;二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三是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刘少奇引经据典、援古道今,表现出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谈话中,他不时地停下来向大家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循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这样,刘少奇和同志们的交流从晚上7时30分开始,一直到凌晨2时才结束。第二天一早,他又带领同志们赶往盐城,11月7日赶赴海安与陈毅、粟裕等新四军领导人会合。
初心如炬
在那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刘少奇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于1940年10月31日,从皖东来到苏北盐阜区东沟,直到1942年3月19日从羊寨离开盐阜区回延安,前后同盐阜区人民共同生活、战斗了1年零4个月20天。刘少奇在北当典的足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一心为民、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榜样印在了建湖大地,留给建湖人民干事创业的无限动力。
在北当典的现址——县水利局,建湖历届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带领人民抗御灾害、变水患为水利,让建湖获得“水乡明珠”殊荣。建湖由于低洼的地势特点,素有“锅底洼”“洪水走廊”之称,在现代化治水尚未完善的年代,洪灾是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1991年、2003年等年份的洪灾,时至今日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通过水利建设的谋划和投入,对县境河道的整治疏浚,各类水利工程的建设,现代化防洪设施拔地而起,今天建湖密如蛛网的河道布局更趋合理,水利趋生态,堤岸披绿装,闸站似景观,让建湖这颗“明珠”尽显水乡魅力。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