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排成长队的重型卡车停在射阳县临海镇、千秋镇的路边,车上满载着翠绿色的蒜薹,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蒜香。“今年蒜薹品质好,市场价格最高达7元/公斤。大蒜头已成熟正在出土,价格相对较高。地还是那块地,收入却成倍翻。”千秋镇大蒜种植户郁其标对记者说。
近年来,射阳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大蒜产业,走出一条“品质带动、品牌促动、网络联动”的发展路径,让“一瓣蒜”长成致富农民的一颗参天大树。
标准生产,夯实品质基础
来自山东的蒜薹收购商徐翔平已经连续4年到该县收购蒜薹了。“射阳的蒜薹、蒜头内在质量高,特别是蒜薹全部为手拔苗,长度在40cm以上,纤维化程度低,入口无渣,口感好,耐贮藏,深受消费者喜爱,销路广、销售快,所以我每年都来收购。”徐翔平说。
品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射阳大蒜价格一年高过一年,其根本原因在于大蒜优良的品质。该县大蒜产区属黄淮冲击海相沉积平原,其土质为微碱性黄沙壤土,大蒜生长在这种土壤里,头大皮簿,辛辣味比较浓,大蒜素等内含物高,品质极佳。经过该县科研人员和广大蒜农几十年的培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栽培体系,换茬轮作、深翻土壤、三墒配套、增施有机肥、杜绝使用激素、实现手拔苗等较为完善的技术措施,现已被江苏省定为地方标准。
质量安全是品牌农业的生命。射阳县先后承担省大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建设等试验项目,全县已有大蒜专业合作社16家、联合合作社4家,与近2000户社员建立产前订金发放、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产品销售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全县大蒜保鲜加工企业达100多家,已经形成3.5万吨保鲜、1.5万吨腌制、1万吨脱水、1万吨制油、6000吨速冻、5000吨冷藏的年生产能力;建成3个万亩大蒜基地,并在核心区筹建66.67公顷喷灌设施,从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到销售各环节都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实现了全程无污染、无添加、无残留。
“近年来,县大蒜协会围绕自律、维权、协调的职能,制订《射阳县蒜产品经纪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实施办法》《射阳县大蒜经纪人协会自律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通过对大蒜产区面上巡视,及时提供大蒜生长状况等信息,让广大蒜农合理进行施肥、松土、用药等田间管理,避免盲目操作。对蒜农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现场解答广大农户提出的问题,凭借先进技术带动蒜农增收。”县大蒜协会会长丁超介绍道。
市场引领,加速品牌建设
“早在1997年,我县‘青龙’牌蒜薹就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的检验检测,被认定为绿色食品,1998年被农业部等部门授于‘中国蒜薹之乡’称号。”丁超告诉记者。
近年来,射阳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成立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千秋、临海万亩大蒜基地建设,巩固射阳大蒜生产能力。同时,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政策资金投入、专业人才经营,变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种植为规模化种植,促进大蒜品质提升,使大蒜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品牌经济,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为做响做强大蒜品牌,该县积极实施射阳白蒜品牌战略,先后承办全国蒜薹产销协调会等大型会议和活动,扩大射阳白蒜知名度。县大蒜协会主编的全国性内部刊物《中国大蒜》,每年发行1.5万份,成为全国大蒜产区之间互通信息的桥梁,有效宣传了射阳大蒜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蒜产品购销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早计划、早准备,在每年3月份安排有关部门深入蒜区,对大蒜长势和产销形势进行调研,全面掌握蒜薹长势及收贮企业心态、蒜农心理预期等,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确保全县蒜薹交易平稳有序。
线上联动,开拓新兴市场
“这个群是我们大蒜协会的会员群,现有50多名会员。这个群让大家及时掌握全国蒜产品的市场行情,会员经常在群里开展交流。群里既有大蒜种植户,也有大蒜收购商,这样的群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产销产业链更加透明,更有利于产业发展。”丁超如是说。
网络销售如今成了大蒜销售的新途径,2019年全年网上销售大蒜突破600万元,千秋碧林保鲜库通过网络把蒜薹直接出口到韩国;临海镇的农村淘宝帮助蒜农足不出户就将蒜薹发往千里之外;合德镇其林村的大蒜经纪人则通过微信、微博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吸引大量收购商上门收购。互联网销售更是辐射带动蒜头保鲜储存、蒜片脱水、糖醋蒜等产品深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互联网+大蒜”不仅大大缩短了销售链条,降低了销售成本,也实现了农产品价值最大化和产品质量溯源查询,为农业种植与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机遇。“我们利用互联网,开展产地直供,让蒜农们绕过中转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大收购商手中接订单。这样不仅可以将大部分利润留给蒜农,还保证了大蒜的优良品质。”其林村党总支书记杨明荣说。
射阳县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淘宝等平台,实时发布农产品信息,不断扩大销售覆盖面和市场知晓率;积极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平台,吸纳更多企业、合作社甚至个体微商入驻,争取更多的订单和客源,有效促进农产品市场的顺畅流通;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加快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让“青龙牌”大蒜名扬四海,实现与消费者、市场的多赢,从而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