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射阳 > 正文
道是无情“稻”有情 ———记射阳籍研究员“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王克剑
2020-10-24 08:29:00  来源:射阳日报  作者:郭开国  

  “运用基因编辑克隆杂交稻种技术育种,不但能保持杂交稻所具有的高产质优特点,而且还能省去每年大量用于制种的土地及人力、财力投入。”采访中,在谈到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的作用和意义时,射阳籍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及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王克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作了介绍。

  这件事虽从王克剑嘴里说出有些轻描淡写,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给予的评价却是:“这项工作证明了杂交稻进行无融合生殖的可能性,是无融合生殖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悯农情怀早埋下

  1983年12月,王克剑出生在射阳县新坍镇新集村,家庭经济拮据。为能保证王克剑读书和贴补家用,王克剑父母俩经常利用农闲外出打工挣些“田外”收入。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王克剑从小就十分懂事。无论是在村小学、镇初中,还是后来考入盘湾中学读书,王克剑不但在学习上认真刻苦,从不要父母操心,而且生活上自理能力较强,不要父母接送。星期假日在家时,他就主动帮助父母干家务、忙农活,努力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

  “三百六十行,最苦是农民。”出生农家,长在农村,熟知农事的王克剑,从小就期盼着长大后能成为农业技术上的专家,让农民们少付出、多收入,田间的农作物有个好收成。那时,在他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农作物是,一年忙到头的购种育苗、栽插灌水、施肥治本、抽穗见粒、金黄收割的水稻。谁曾想,机缘巧合,半路改行的王克剑还真就回到土地之上,把稻田当成了实验室。

  2000年6月,怀揣着父母殷殷期待和自己人生理想,历经12年寒窗苦读的王克剑,接受着高考的检验,最终如愿以偿考入扬州大学农学专业。

  光阴似箭,就在王克剑转眼进入本科实习之时,受从事遗传学研究指导老师的影响,他毅然决定考硕读博,以便更好地从事农作物遗传方面的研究。2004年初,王克剑以扬州大学农学学士的身份,考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0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3年开始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不畏艰辛攻难关

  民以食为天。水稻作为主粮,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0月在杭州建成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是当时我国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涉及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王克剑加入后,因其已在这一领域取得多个国际领先水平成果,从而被推上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岗位。

  王克剑注意到,通过杂交种虽可获得农业性状良好的植株,但杂交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问题,导致其后代良莠不齐。所以科研人员必须连年为杂交作物制种,农民也必须每年重新购置新的杂交种子。加之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其制种过程十分繁琐。“有没有可能以基因编辑技术排除生殖基因,排除生殖基因对维持优良性状的干扰,利用无融合生殖方法克隆出种子,让杂交水稻优质基因代代相传?”在王克剑确定这一研究主题后,他又被任命为院属科技创新工程“基因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团队首席科学家。

  无融合生殖是一种通过种子进行无性繁殖固定杂交种基因,从而彻底颠覆传统育种及种子生产程序。我国早在1987年就将这项研究列为“863”计划第一批重大课题,由袁隆平等知名专家组织联合攻关。但因其发生机制的高度复杂性,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科研无坦途,水稻无性繁殖研究之路苦无经验可鉴而显得异常崎岖。王克剑不为所惧,迎难而上,带领自己团队一头扎入其中,常常忘记星期假日和上下班时间。即使出差途中,他也竭力挤出等候间隙,抓紧在电脑上分析演算、整理数据。“因为常年需要开着电脑以随时工作,王老师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已经不知道坏了换、换了坏多少次了。”队员刘庆介绍。

  王克剑虽然主要从事水稻基础研究,但是他深入田头的时间一点不比别人少,按照定点走进自己的试验田里,详细查看水稻生长状况,选取样本,现场记录、拍照。为掌握第一手材料,常常弄得自己一身泥一身汗。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王克剑还善于调动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雷打不动每周一晚上一次例会,要求课题组成员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围绕项目研究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并现场讨论落实下一步工作方案。在他们课题组内部,人与人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合作平等的关系。

技术突破意非凡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反复总结再试验之后,曙光终于显露。2019年1月4日,世界知名《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了王克剑所在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起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下一代的成果。该成果的出现有效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我国现正常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2.4亿亩以上,占水稻总种植面积近60%。如果运用王克剑团队攻破的这一克隆技术制种,保持提升杂交水稻基因优势,每年能增产到250万吨,可解决7000万人口吃饭问题。

  俗话说:“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王克剑坚持“基础研究工作服务育种应用实践”这一理念,在基因编辑系统研发和应用这一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分别建立起水稻多基因、多变体编辑重组系统,大幅度拓展了基因组可编辑范围,利用基因编辑可快速引入遗传多样性,为保障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些年来,王克剑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10多个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当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编辑分会委员”,并担任重要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职务。

  2020年8月28日,王克剑因在研究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上,建立起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这一成果,被中国科学院表彰为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之生命科学奖。这是该奖项从2010年设立以来,首次授予农业领域优秀青年科学家。

  道是无情“稻”有情。不畏坎坷从黄海之滨走出的王克剑,终在农技科研上亮出耀眼之“剑”。

责编:盐城射阳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