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划一的农家小楼,宽敞笔直的社区道路,碧绿葱葱的乡间田野……近日,走进射阳县海通镇射南村农房改善三期项目现场,一栋栋新盖的楼房即将交付,便民超市、卫生室、图书馆等成了“标配”;路边装的是太阳能灯,垃圾处理实现城乡一体化,一幅古朴清新的乡村田园画迎面舒展开来……
近年来,海通镇牢牢抓住农房改善这一“牛鼻子”,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产业振兴、文化繁荣、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美丽画卷。
奏响生态宜居“新乐章”
曾经的射南村,基础设施简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农民大多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如今的射南村,树成行、林成网、绿似海、景如画,处处展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呈现出一幅“绿树镶嵌家中,碧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画卷。
射南村只是海通镇新农村美丽嬗变的一个缩影。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海通镇把有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处设备、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等作为最基础的设施配套到位,重点打造了射南、中尖、团塘等多个新型社区。该镇把“项目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全过程接受群众代表监督,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多举措推进产居融合,增强镇村发展内生活力,让这些示范项目成为群众看得见、得到实惠的农房改善样板。
为切实让农民搬得出、住得好、有产出,海通镇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积极推进水系、道路、田园和乡风共建共享,致力打造“远可看、近可游、居可养”的美丽乡村。“乡村的美丽嬗变,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产生了归属感。”谈及家乡,射南村村民陆忠斌欣喜而自豪。
铺设村强民富“小康路”
围绕村民富、集体强的目标,海通镇将农房改善和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咯咯多”黑凤土鸡蛋等特色农业产业品牌,通过发展春赏花、夏亲水、秋采摘、冬养生的四季休闲农业,促进富民增收的同时,吸引农民争相入住新居。
近年来,海通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聚焦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米袋子”“菜篮子”,引导特色产业集中联片发展,打造规模化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设施果蔬、白蒜、特色苗木等4大类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调整茬口、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成匡连片种植规模,建成优质稻米万亩生产基地1个,大蒜、西葫芦等特色农产品千亩生产基地2个。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准入标准,制定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及分级上市标准,统一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基地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逐步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
“出门就能打工赚钱,都是党的政策好。”中尖社区居民李公琴说,以前她跟老伴主要靠家里几亩地的收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近几年村里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她便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了,每年有固定的土地流转金。自己则在家门口上起了班,老伴在镇上干临时工,两人每个月加起来有6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架设乡村治理“平安桥”
海通镇创新“三会村治”新模式,通过走“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之路,激活基层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环境好了,素质高了,生活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起来,乡风文明也跟着红火了起来。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党群服务中心,海通镇组建了扶贫帮困、助学支教、文明风尚等十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老年人、护佑少儿成长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做好事、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海通镇积极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新路径,持续优化网格管理服务,织牢“一张网”,畅通“最后一公里”,力促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全镇74名网格员利用每周空余时间,以随机农户家中为阵地,以该住户周边10户居民为受众,实行网格内分批次、全覆盖授课,网格长面对面宣讲平安法治、依法信访、惠民政策等,零距离答疑解惑,聚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