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亭湖 > 正文
“宅经济”如何行稳致远
2020-06-22 17:34:00  来源:亭湖报  

疫情期间催热的“宅经济”,让市民感受到了“云端化”的生活方式。人在家中坐,一部手机在握,生活所需全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也纷纷转战线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宅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又出现哪些问题?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宅经济”大热,发展势头强劲

“今日可团:tiptop冰淇淋、东台特小凤黄瓤西瓜、特级红肉菠萝蜜、东北五常糯玉米……”5月10日,在东亭湖街道在水一方小区的“拼团吃货群”中,从知名小吃到蔬菜生鲜,可团的食品种类众多。微信群里,接龙的链接不停闪烁。

“以前,群里只有一小部分人偶尔参加团购。最近一段时间,不少邻居尝试在群里团购。体验到线上团购的方便之后,大家越来越喜欢这种模式,现在每天群里都有好几种食品的团购,大家热情不减。”市民花新丽介绍。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近几个月,市区各大在线教育机构也抢抓时机,纷纷推出各类课程吸引用户。“在2月份得知学校延期开学后,我就专门给儿子买了一个平板电脑,并在网上购买了两门网络课程。”市民张波告诉记者,“4月份开学之后,儿子就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听网络课程,时间也比较自由。”

直播电商,在“宅经济”背景下也成为传统行业转型自救的“及时雨”,为商家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盐城市联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银国,为了提升智能手机等产品的销量,专门在抖音平台开通了直播,让公司的销售能手担任主播,在直播间里介绍智能产品的功能并进行现场演示。如今,每月产品的销售量提升20%。

业内人士表示,“宅经济”由来已久,规模和领域在近年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叠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速了人们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的转变,也使得线上场景进一步多元化,打通娱乐、办公、医疗、生鲜、教育等多个领域。

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陷阱和纠纷

“宅经济”在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新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我一直都想学英语,但平时工作比较忙,没办法定时到培训机构去。前段时间,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网络外教课程。我试听了一节课,觉得还不错,就交了5000元学费。”市民黄莉告诉记者,“但两节课后,我觉得外教不太靠谱,基本上就像‘鸡同鸭讲’,沟通不起来,对学习也没什么帮助。”

黄莉的经历并非偶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上有关知识付费的平台非常多,不少受访的市民反映,有些线上课程的文字视频介绍、试听部分与付款购买后的学习内容不太相符,或者质量不行。

除了消费体验差外,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宅经济”往往涉及各种APP,其安装使用时的授权常常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市民的一些隐私也可能暴露。“我有时候下班迟了,在家不愿意做饭。就用一款外卖APP点餐,这样非常省事。但该款APP要授权手机号码、定位等,不授权就不能使用。这让我很担忧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市民潘彪坦言。

与线下购物不同,“宅经济”下的交易方式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难题。“消费者在一些网络平台购物,线上交易的产品信息难以考证,有的消费者在申请售后中,被拉黑后就联系不到商家了,投诉到消协,我们往往也需要经过几番周折才能找到对方。”区消协负责人陈放红说。

“云消费”也需严监管

家住毓龙街道的市民郑海波(化名)是一名网络游戏爱好者,平时在游戏中就经常购买道具装备。前段时间又迷上了一款网络射击游戏,但苦于技术不精,战绩还是胜少负多,排名垫底。不久前,他在游戏群里看到网友陈某有意出售自己的外挂软件。求胜心切的郑海波有些心动,决定用1600元购买。“付款后,陈某并有没有将外挂发给我,游戏、社交软件中都无法联系到他。我才意识到被骗了。于是赶紧报警,在民警的帮助下追回了损失。”郑海波说。

在江苏知本律师事务所律师薛兴源看来,加强监管是“亮剑”网络消费市场的“重中之重”。公安部门应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开展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加强安全防范,保护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应开展有关“宅经济”的相关整治,打击不法商家、虚假广告等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各地应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将不合规定的商家拉入黑名单,以此倒逼商家诚信经营。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宅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保障水平,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用“云思维”予以对接,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各种手段,严查人气造假、诱导交易、商品信息夸大其词、销售“三无产品”等问题,真正打通影响消费体验的梗阻点。

陈放红建议,广大消费者在“云消费”时,要选择正规、有经营资质的网络平台,不要轻信网站的“低价”、“折扣”等宣传,交易之前要认真阅读交易规则和商品说明,仔细查看交易记录和买家评价,并向卖家了解商品的售后服务。同时,一定要注意保留相关交易记录和证据,包括交易商品编号、商品图片、交易时间,以及与卖家的聊天记录等,一旦有需要可依法进行维权。(胥艳)

责编:乐剑浒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