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编号1475265 一位残疾农民的“最后馈赠”
2020-09-27 10:16:00  来源:扬州文明网  

近日,宝应县望直港镇兴旺村村民王曰胜冒着大雨来到镇红十字会,填写了《扬州市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并在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进行登记申请器官捐献,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第1475265位志愿登记者,也是望直港镇志愿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第一人。

据宝应县望直港镇兴旺村工作人员介绍,王曰胜现年53岁,患有小儿麻痹症,肢体三级残疾,现是村里的低保户。“王曰胜从小家境贫寒,父母体弱多病。他本人也因为身体残疾,一直没有工作。年轻时学过一点手艺,在家用竹篾编制一些竹篮、竹篓、簸箕等制品销售,虽然收入不高,也算稳定。后来在媒人的介绍下还结了婚。”

原本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没想到在女儿五岁时,一次家庭争吵让王曰胜的妻子带着行李离家出走,至今没有音讯。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篾制品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王曰胜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此时,在双重打击下,王曰胜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曰胜的女儿在以优异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的那个夏天,不幸失足溺水而亡,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16岁。自那以后,王曰胜脸上再没有了笑容,每天躲在屋里自言自语,数次产生轻生的念头。

“女儿的过世对我打击太大了,那段时间我的精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很多时候真想一死了之,世上也没有什么值得我牵挂和留念的了。”王曰胜说。

当时,兴旺村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每天上门陪王曰胜聊天,做他的思想工作,开导他、安慰他。同时,宝应县残联的相关人员还多次上门邀请自闭在家的王曰胜参加文化团,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多与人交流。此外,为了解决王曰胜的生活问题,兴旺村工作人员还根据他实际情况为他申请了低保。在大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慰之下,王曰胜终于渐渐从伤痛中走了出来。

提起自己捐献遗体器官,王曰胜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没有好心人对我的帮助,我走不到今天。我现在下肢三级残疾,脑子反应慢,体力更不行,为社会做不了啥贡献。我一无所有,只是想把好心人对我的帮助,在有生之年回馈社会。因为帮助是互相的,别人帮助了我,我就应该回报这个社会。”

今年8月,王曰胜在网上偶然看到捐献遗体器官的消息,得知人在生命即将逝去时,可以把器官捐给另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于是王曰胜主动与镇红十字会联系,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遗体器官的捐赠登记,正式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王曰胜说,自己这一生受到太多的社会帮助,有生之年无以为报,希望死后能通过这种方式报答社会。“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那一代人得小儿麻痹症的人很多,我希望把我的遗体捐献出来,为这方面的医学研究做出贡献。至于其他完好的器官,可以捐赠给那些需要的人,能够帮助到别人,我就心满意足了。带着病痛来到世上,带着骄傲离开人世,我可以将名字留在墙上,不占一寸土地。”(扬州日报记者 宫鋆煜 刘峰生)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