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镇江市积极整合“救助”资源,用心、用情打造“温暖民政·‘救’在身边”服务品牌,联动“小网格”,服务“大救助”,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将社会救助融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拓展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渠道,有效打通联系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
上下联动,构建主动发现网络
不久前,句容市郭庄镇民政办接到庄里村网格员朱昌洪的电话,反映其在日常走访过程中发现一户困难户,情况较为特殊。接到电话后,郭庄镇民政办“为民小分队”立即行动,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该户户主陈先生71岁,原本在村里做保洁员,几年前出车祸后,无法再胜任该工作。其配偶智力二级残疾,独生子未婚,早年因遭受刺激导致精神状态不佳。目前该户除基础养老金及村委会的帮扶之外,无其他生活来源。了解情况后,郭庄镇民政办第一时间将该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扩面名单,及时签订核对授权书,比对后无可疑信息,经过村民主评议会全员通过并公示后,为陈先生家庭办理了低保,缓解了其家庭生存压力。
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发现“沉默的少数”,今年以来,镇江市将社会救助相关事项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清单,民政部门与同级网格化管理部门做好对接,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对陈先生的主动救助,就是依托这一工作机制。
镇江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联合出台《关于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意见》,通过3个“1”的方式,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定位。
织密全域覆盖的社会救助“一张网”,将社会救助基本单元落细到网格,全市共划分救助网格3675个,其中城市网格1152个,农村网格2144个,专属网格379个;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全市共配备专职网格员3728人,兼职网格员约1万人,实现专职网格员全面覆盖,兼职网格员为补充的主动发现队伍,共同关注所辖网格内群众救助服务需求;依托“镇江市网格化治理”这一平台,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1.9万余名低收入人口信息纳入平台进行管理,匹配到相应网格,通过网格员开展重点走访和监测。
明确流程,提升主动发现效能
依托网格化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发现报告-分析研判-跟踪办理-办结回访”的救助网格闭环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早”发现,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通过日常走访,重点收集低保对象、困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及遭遇重大突发事件的家庭(个人)信息,形成重点对象名单,定期排查,动态跟踪,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今年以来累计摸排各类困难群体1.8万人次,将342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保障范围。
“快”运转,困难群众问题线索“不滞留”。网格员将发现的困难群众问题线索,“线下”向村(社区)、镇(街道)上报,镇(街道)对困难群众问题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及时组织人员实地走访,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线上”网格员随时通过“智慧网格”APP采集信息,市级、辖市(区)、镇(街道)根据职责分工分流转办。
重“实”效,把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针对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体,尤其是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推行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事项申请帮办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为514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帮办代办服务;对辖区内未纳入救助范围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的对象,进行定期跟踪回访。
保障为要,救助机制有效运转
《关于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意见》对主动发现救助网络、线上信息报送渠道、线下救助服务流程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为推动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服务有序规范运转,提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的响应能力,镇江市还通过有效的培训、帮扶、激励等配套举措,强化工作保障。
建立全员培训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对全市网格员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线上”将社会救助政策学习课件上传至“镇江市网格学院”平台,为网格员提供全天候学习机会;“线下”组织开展网格员社会救助知识培训班,增强其救助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共组织“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培训43场次,培训网格员2600余人次。
建立综合帮扶机制。分析研判发现的困难群众问题线索,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申请确认程序。通过项目发布、公益创投、资源链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建立鼓励激励机制。专职网格员统筹纳入社区干部管理,每人每月工资加绩效约3500-4000元;有条件的地区视工作量每月给予200-300元的工作补贴,有效调动网格员参与救助工作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