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红色公益集市”上,志愿者“摆摊”提供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群众“赶集”实现“微心愿”;“文艺时间银行”激励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这些深入人心的好活动,只是丹阳市云阳街道兴隆苑社区实施“五社六站”社区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兴隆苑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多元资源,创新打造“五社六站”融合治理高地,织就了一张有温度、有活力的民生服务网,让居民幸福指数在“家门口”温暖上扬。
党建引领,打造红色矩阵
为了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近年来,兴隆苑社区党委聚焦建强“阵地堡垒”、做实“红色网格”、做优“合作共治”,构建起齐抓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五社六站”城市基层治理“红色矩阵”。
“五社”,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六站,即:“民呼我为”先锋站、精神文化加油站、“童心护航”关爱站、“青春力量”志愿站、“晚晴康乐”养老站、“和谐共融”社工站。
兴隆苑社区党委书记汤妍介绍,社区通过实施“五社六站”治理模式,依托小区党支部“协商议事会”,实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小区治理决策过程中,及时解决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维修养护等问题。
五社联动,托起民生温度
前不久,一场以“兴融益市”为主题的社区公益集市在兴隆苑社区如期举行,这场活动由兴隆苑社区党委牵头,把丹阳社区卫生院、水务集团、港华燃气、移动、电信等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伙人”全请来“摆摊”,提供健康义诊、修水管、查电路等免费服务,街坊邻居不约而同前来“赶集”,这种把党建引领生动嵌入为民服务的场景,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从“独奏”到“合唱”,汇聚基层红色力量,形成全域覆盖的红色服务矩阵。去年以来,兴隆苑社区以“五社联动”为抓手,通过搭建的社区康养驿站、“馨隆之家”社区群团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乐学智汇营”家庭教育课堂、“微光课堂”美术公益培训班、“益童成长”爱心暑托班等多元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社区还积极链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形成合力。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家教指导、个案管理、经济帮扶、关爱陪伴等个性化服务;丹阳水务、供电、燃气、通信、家政等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每月开展公益集市活动,绘就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图景;辖区的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会等则构建了公益慈善共同体,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和支持。
六站融合,延伸服务半径
“在社区的帮助下,现在,不仅有人辅导孩子学习了,我也能在家里做手工活补贴家用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啦!”提起现在的生活,兴隆苑社区困难居民张女士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微笑。
张女士的个例,是兴隆苑社区推进“六站融合”、延伸服务半径的一个缩影。汤妍介绍,例如,“民呼我为”先锋站,凝聚了党员先锋力量,建立起“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机制。辖区独居老人家里水管漏水,随着老人根据需求“点单”,丹阳水务集团的党员志愿者立马扛着工具包上门,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精准服务,不仅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切实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
兴隆苑社区通过实施“五社六站”社区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通过“五社六站”社区治理模式,共开展集体性的服务30余场次,受益群体1000余人;累计解决辖区痛点问题200余处。
本报记者 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 毛淑萍 阮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