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侯苏雨)2017年,宿迁以全国第一的测评总分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0年,宿迁又以全国第二的成绩通过中央文明委复查测评,顺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成功没有捷径,每一分回报都来自付出。“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民满意目标,持之以恒推进文明城市长效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文明城市建设之路。”在11月30日举行的江苏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表彰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昊作交流发言时分享了文明之治的“宿迁经验”——持之以恒做文明城市建设的践行者。
规划引领
夯实文明城市建设的根基
“我们再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真的是实至名归。”说起文明城市建设以来宿迁的变化,市民张扬感触颇深,“不管是文明城市建设阶段,还是常态长效建设阶段,宿迁始终一步一个脚印,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不断发展,文明不断彰显,内涵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市精准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编制河道蓝线、城市绿线,推动城市更加生态宜居、更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市牢固树立规划“一张图”理念,坚持全区域覆盖、全要素管控,既注重城市空间统一规划,又注重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建立了从建设到管理、从陆地到水面、从空中到地下、从资源到资产、从发展到安全的规划管控体系;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理念,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坚持“积极有为”与“主动无为”相结合,合理划定功能留白地块,确保文明城市建设“不留遗憾、少留遗憾”。
文明城市建设不是效仿,而是自身优势的深入挖掘。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全力打造特色标识和符号,着力塑造“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精心做好城市设计。
我市始终把规划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龙头,一个特色鲜明、个性彰显的文明城市跃然眼前。
绿色发展
打造文明城市建设的特色
初冬的宿迁,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周末和家人一起到这边逛逛挺好的,风景很不错。”骆马湖罗曼园里,市民胡秋文一家正在散步,她说,“我们宿迁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好,公园多,很宜居。”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公园系统、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统筹考量,以林荫路系统为网状框架,以公园休闲广场为多点布局,高标准打造了运河湾公园、骆马湖罗曼园等一批精品公园和街头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市民出行300米即可步入绿色空间。
不仅如此,我市充分发挥“两湖两河”的水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等建设,形成了以水串城、清水绕城,水景交融、人水相依的滨水特色。在城市建设中,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思路,坚持“移步换景”的原则,全力推进骆马湖东岸和大运河、古黄河沿线“一岸两线”绿道生态系统建设,全面整合道路、水系、公园、广场等游憩空间,初步构建了“三环、三沿、一轴”绿道网络结构。
初冬时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碧水环绕、风景如画。“没有了那些废旧塑料,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现在家家户户做起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更好了。”说起近年来刘圩村的变化,村民刘为民赞不绝口。
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我市积极推进企业节能化改造、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全力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富民增收的“共赢”。
立足“江苏生态大公园”和江苏发展“绿心地带”定位,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全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让绿水青山得到充分展现、金山银山得到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
提高文明城市建设的温度
每天清晨,家住市区兴鸿一品小区的市民徐辉总是习惯到太湖路上散步。“以前这一片都是机关单位的院子,庭院开放后,我们散步方便了不少,而且园林景观尽收眼底,很舒服。”徐辉说。
庭院开放是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属,持续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
围绕住得更舒适,持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83个、背街小巷105条、棚户区39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76.8万人;
围绕行得更通畅,打通“断头路”疏通堵点,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万个,倡导开展“车让人、人快走”等主题活动,城市文明交通指数持续保持全省领先;
围绕环境更优美,深入开展区域清洁、垃圾清运、违建清零“三清”治理行动,大力建设“没有围墙”“没有违建”“没有易涝点”的城市,改造易涝片区和积水点61个,“最干净城市”更加彰显;
围绕生活更便捷,规划建设一批集停车场、菜市场、餐饮、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活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城市之家18个,主城区每平方公里公厕平均密度达4.1座,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初步构建。
除了秉承创建为了人民外,我市还积极坚持创建依靠人民。注重以物化人、以文润人,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践行,倡导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有我”的创建氛围。制定出台《宿迁文明20条》2.0版、《人情新风“宿9条”》等文明规范,引导群众遵循宿迁规矩、形成文明习惯,全市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以来,我市选树全国道德模范1人,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人,中国好人22 人,江苏好人59人,省级“最美人物”15人、“感动宿迁”人物及提名奖40人(组),挖掘各级各类凡人善举3.3万人,全市学模范、当好人蔚然成风。
长效治理
创新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
“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重点、攻难点,提弱项、补短板,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新入选和复查结果名单后,市委、市政府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全市文明城市长效建设推进会,以“归零”心态持续掀起建设热潮。
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高位推进,系统构建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协调联动格局。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召开文明城市建设会议23次,市直各单位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开展各类共建活动1500余次。
让城市文明有据可依、有规可循,结合文明城市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宿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文明交通严管办法》等6项规范性文件,市民文明素养大幅提升。同时,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宿迁市社会信用条例》,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居全国第9位,沿街商铺“信用+”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
“咱们的马路特别干净,偶尔有一些垃圾一会儿就看不到了,环卫工人和环卫车辆清扫很及时。”近年来,宿迁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受到了不少市民点赞。然而这背后除了环卫工人的辛劳付出外,还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加持”。
记者了解到,宿迁通过智慧城管建设,搭建大环卫监管平台,运用北斗卫星定位、5G移动通信、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以及成熟的市区道路规划,能够及时掌握人、车的运行状态、清扫覆盖率、车辆洒水频率等,实现人车作业情况“标尺化”,大大提高了城区环境卫生服务和监管水平。
这样的智慧“赋能”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并不少见。近年来,我市将推进文明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聚焦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加快“综治、城管、应急”三网融合,积极构建区域治理现代化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指挥体系,着力打造文明城市智慧大脑。
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在新的征程上,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群,为全省文明城市建设作出宿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