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支路边高速路之旁,花草树木怀抱着村庄,我可爱的家乡坐落这地方。水泥路四通八达,仿古路灯天黑就亮,百年圩沟环绕整个村庄。……看今朝旧貌变新颜,一切大变样。小车开到家门前,雨天花鞋无污染,舒适的居住环境,人们欢声笑语,生活幸福美满舒畅。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1月14日,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72岁老农王一山在家中声情并茂地为记者朗诵他自己写的诗歌《赞家乡美》,虽然语言直白朴素,几近是大白话,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家乡巨大变化和党的好政策带来幸福生活的的赞美与感恩。
王一山家共有六口人,大孙子在外地上大学,两个孙女还在上中学,一大家子全靠儿子儿媳妇两个人挣钱生活。一年前,全家人还挤在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低矮瓦房里,现在已经住上了独门独院的楼房。“现如今,咱老百姓喝的是自来水、烧的是燃气、住的是楼房。村子经过改造后,春夏秋三季鲜花盛开,就像住在花园里。这样的好日子,年轻的时候可不敢想,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样!”说着,王一山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有了党的好政策,咱老百姓的日子好过着哩!”
绿水环绕的村庄、粉墙黛瓦的庭院,水榭亭台、通幽曲径,冬日里的刘圩村美得如同一幅水墨画。王一山家那栋双户型的两层楼房也融入其中,化作美的元素。
近年来,刘圩村结合全市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致力打造“水美刘圩”,彻底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脏乱旧貌,小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去年,王一山家也拆掉了低矮破旧的瓦房,建起了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飞跃。
“十三五”以来,宿迁市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大局,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聚焦“医、教、水、住、行”等关系民计民生的重点问题精准发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托起群众的幸福梦。2018年,宿迁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出台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力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让群众住有所居、住有优居。
前几年,王一山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每个星期要到城里医院做三次透析,每次要花400多块钱。一年下来,医疗费用加起来要花五六万块钱,对于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实在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现在好了,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后,自己只需出万把块钱就行了。”王一山说,有了医保好政策,再也不用为“看病贵”发愁了。
没有百姓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以来,宿迁市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宿迁市不断提高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年度报销限额,降低居民医保住院起付线,同时扩大大病保险保障范围,显著提高大病报销比例。2020年,全市参保对象医疗费用负担比上年降9个百分点,低收入户县域范围内住院自费比例降到10%以内、二级重度残疾低收入人口个人自费比例控制在5%以内。坚持“先诊疗后付费”,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启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下一步,宿迁市还将积极稳妥推动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待遇保障水平,优化医保公共服务,实现医保“网上办、掌上办”,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满塘荷叶静静,岸边花红柳绿。楼房建于溪边,登楼观景无尽。”站在两边挂着“文明户”“五美庭院标兵户”的院门前,王一山又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自己的作品《赏景》来。
(记者 聂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