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人为乐(8人)
40多年倾力帮扶困难战友的援越抗美老兵
谢子龙,男,1947年生,苏州市吴中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谢子龙曾参加过1965-1973年的援越抗美战争,在战斗中负伤300多处,至今头部、颈椎、胸部等部位仍残存弹片数十片。他结对帮扶5名抗美援朝老兵,从1974年起,每月拿出一半工资接济困难战友,直到今年1月最后一位帮扶对象去世。除此之外,他还自掏腰包给20多名困难退役军人送去生活补贴,帮扶当地“三无对象”和贫困家庭,并无偿将养蜂技术传授给乡民,带动乡民致富。
7年制作近千双鞋帮助困难家庭的好邻居
陈玉娟,女,1963年生,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青莲社区居民。7年前,陈玉娟跟邻居学会了做棉鞋的手艺,从此便用一双巧手温暖着身边人。每年冬天降温时,她都会给小区里的失独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了崭新的棉鞋、棉拖鞋。7年来,她制作了近千双棉鞋,除了赠送给困难群众,还通过网上销售,将所得的3000余元全部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16年投身志愿服务、奉献短暂一生的志愿达人
吕铁勤,男,1971年生,江苏畅游山水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丹阳市云阳镇华南新村社区居民。吕铁勤从2005年开始投身公益事业,发起设立丹阳市齐梁义工社,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项目”“关爱失独家庭项目”等,目前在册志愿者700多人,每年参与志愿服务3000多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近1万小时,捐赠支出67.74万元。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他于2021年2月12日突发脑溢血去世。
15年义务服务老人3万人次的爱心修脚师
乔荣沐,男,1974年生,泰州市姜堰区乔小修脚店经营者。2006年,乔荣沐开张第一家修脚店后,便将每个月9号固定下来,带着员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修脚,至今已坚持15年,累计服务老人3万人次,曾被央视《道德观察》栏目组专题报道。2018年开始,他带领爱心团队把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乡镇敬老院、社区、城管、消防大队等领域,义务为孤寡老人、五保老人、环卫工人、消防队员等特殊群体免费修脚,深受群众喜爱。
退休20余年倾情爱心助学志愿服务的老教育工作者
杨光源,男,1939年生,如东县马塘中学退休教师。杨光源于1999年退休后,主动担任校外教育辅导站召集人和讲师,编辑整理校外教育辅导教材25万余字,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数十项,先后在镇中小学巡回宣讲50多场次,受教育者人数15000多人次。2007年,他发起组建马塘“夕阳红”爱心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带头捐款捐物5万多元。他踏遍如东100多个村居,走进200多个贫困家庭,为300多名贫困学生建立了详实的帮扶档案。
个人捐资助学近500万元的爱心企业家
刘书华,男,1968年生,苏州市中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宋庄村人。刘书华幼时因贫辍学,事业有成后,便将捐资助学作为执着追求。他个人捐资80万元,发起成立洪泽区爱心助学基金会,还通过洪泽区慈善总会,每年定期向高良涧等4个乡镇(街道)进行爱心捐赠,用于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刘书华个人向社会各界捐资近5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700多位洪泽爱心人士在北京等地成立爱心助学基金分会,募集资金800余万元,帮助洪泽籍贫困学子6000多名。
身患重残用指尖助力志愿服务的“励志哥”
伏培建,男,1995年生,泗洪县金锁镇大门村村民。伏培建是一名脑瘫患者,全身只有两根手指能自由活动。他自学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通过承接网站搭建等互联网业务,帮助父母还清债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拿出1.2万元积蓄,购买防疫物资送至卡口执勤一线,并通过网站发布疫情防控正面引导。他还积极参与公益课堂,用亲身经历激励残疾人战胜困难、自强不息。
义务保洁社区十余载的退休教师
李玉兰,女,1947年生,东海县安峰镇郄庄小学退休教师。从2009年开始,李玉兰自备打扫工具,义务维护小区环境。从打扫巷道卫生、铲除楼道小广告,到清除路边杂草、捡拾绿化垃圾,经常能看到她在小区忙碌的身影。她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协助社区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讲、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在她的带动下,小区业主们积极担起保护小区环境的责任。
二、见义勇为(5人)
不顾体弱毅然下河救起落水儿童的七旬退伍军人
黄达琪,男,1947年生,无锡市梁溪区黄巷街道丰涵家园社区居民。黄达琪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2021年3月14日下午1点多,刚刚走到楼下的黄达琪听到呼救声,迈着并不灵活的步伐第一个跑到河边,看到一个男孩在河里挣扎,一个女孩被困在河边的栏杆上不敢动弹。他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刚刚中过风的身体毅然下水,将落水男童和栏杆上的女童成功救上岸,整个过程不足2分钟。他的事迹被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
将公交车“秒变”为救护车急送昏迷乘客救治的驾驶员
李长河,男,1979年生,镇江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驾驶员。2021年2月19日上午11点左右,李长河像往常一样驾驶公交车,当车辆行驶到朱方路公交站台时,他突然听到车厢里呼喊声“有人晕倒了”,便立即停车查看,只见一位女乘客头靠在椅背上陷入昏迷。他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疏散车厢内乘客,之后驾驶着公交车将女乘客就近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女乘客很快脱离危险、恢复健康。
不顾自身安危跳河救人、协助灭火的热心“船长”
孙玉宝,男,1970年生,江苏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员工。2021年2月21日晚上,正在东关古渡码头上班的孙玉宝听到古运河里传来呼救声,只见一名女子在河中挣扎,便立即跳入冰冷河中救人。由于救援及时,女子最终并无大碍。2019年8月23日,桑园方向绿化带竹林发生火灾,孙玉宝正好驾船行至该处,立刻与同事们操作船用消防器材协助救火,为消防官兵到达现场赢取了时间,为减少火灾损失作出贡献。
冒八级大风、从着火渔船救出14人的“如东四水手”
钱军,男,1974年生;张学群,男,1958年生;丁晓东,男,1953年生;杨九才,男,1961年生,四人均为南通市如东恒丰水产品有限公司“苏如渔运08186”渔船工作人员。2020年11月26日上午,在如东县刘埠渔港外50多海里,一艘连云港籍渔船突然失火,几分钟后,火势蔓延全船。危急关头,在临近海域作业的“苏如渔运08186”渔船船长钱军听到电台呼救,与船员杨九才、张学群、丁晓东四人立刻驾船向失火渔船靠去,顶着海上8级强风,来回十多趟,花费近20分钟,通过强行靠帮,将失火船只上的14名船员全部转移到自己船上。
跳入深河勇救六旬老太的小学教师
朱一鸣,男,1981年生,响水县小尖中心小学教师。2020年4月25日上午11点,刚刚驾车抵达自家楼下的朱一鸣听到东面河边有呼救声,便立即跑过去,只见一名穿着羽绒服的老人漂在十几米宽的利民河中,河边站着几位老人在焦急呼救。他立刻扔下手机跳入河中救人。由于河面风很大、河水冰冷,他游了六七米后便感到体力不支,返回岸边休息几秒钟后,再次返回救援,终于将老人拖拽上岸。
三、诚实守信(3人)
诚信立业、实干兴企的正能量企业家
许成好,男,1963年生,江苏省农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8年,许成好开始组建苏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在创业之初便坚守“诚信立业、实干兴企”的理念。他曾在住院治疗期间接到客户求助电话,立即拔掉输液管、带上业务人员连夜驱车赶往钢厂现场办公;曾在遇到产品出现差错时,冒着大雪专程上门给客户赔礼道歉。正是由于时刻把诚信和客户满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他带领公司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超额完成农垦集团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替亡子还清48万元债务的大爱父亲
朱顺和,男,1952年生,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退休老师。2018年,朱顺和38岁的儿子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医治无效、不幸离世。朱顺和在承受巨大丧子之痛的同时,毅然决定捐献儿子器官,拯救和延续了7个人的生命。儿子生前做生意欠下了48万余元债务,他主动找到借钱方,承诺由他来偿还本息。今年3月11日,朱顺和将最后的1.7万元现金交给债主,还清了儿子生前所有欠款。
将捡拾到的万元现金完璧归赵的环卫工人
庄广玲,女,1953年生,邳州市环卫处市场化顺安物业公司清洁工。2020年9月9日中午12点50分左右,庄广玲像往常一样在所辖路段清扫杂物时,看见地上有一只红色的袋子,发现里面装有一沓现金,后经清点共有人民币14500元整。由于袋内没有任何证件及联系方式,无法联系到失主,她急忙跑到市城管局环卫处说明情况,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找到失主,将现金全部归还。
四、敬业奉献(8人)
创新社区建设管理、心系居民的“社区大管家”
王卫平,女,1972年生,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2000年来到社区工作后,王卫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创新“2+2”线上线下互动工作法、“好大一个家•新+”工作法等,多个案例被评为南京社会建设创新案例。她心系孤寡老人,组建“馨”服务队,连续多年在社区开展普惠式助老服务。她积极探索后疫情时期老旧小区的防控方法和治理路径,推进智能门禁安装、引导居民自治,让老旧小区实现了智能化全封闭管理。
下基层、进高校、出国门,30年传播评弹文化的艺术家
张建珍,女,1972年生,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张建珍30年如一日,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多场,并积极参与评弹进高校、出国门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向外国听众展示评弹艺术、传播评弹文化。她坚持守正创新,摒弃脸谱化、程式化的陈旧模式,多次在国家级专业比赛中获奖。在继承评弹之美的同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出十多位优秀评弹青年。
带病坚守岗位、帮助544名贫困生圆梦校园的关工委主任
赵生男,男,中共党员,1956年生,无锡经开区关工委副主任、华庄街道关工委主任。2005年10月,做完第二次换肾手术仅仅休养了5个月的赵生男重回工作岗位,担任华庄街道关工委主任。上任伊始,为帮助辖区贫困学生继续学业,他带领工作团队推出“春雨行动”,向社会爱心人士寻求帮助,16年来接受社会捐赠505人次、296万余元,先后帮助544名贫困学生圆梦校园。他帮助17个社区建成“校外教育辅导站”,暑期为青少年免费开展文体活动和素质培育课程110场次。
严守国门18年的全能型边防民警
王旭东,男,1984年生,常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干部,一级警司警衔。王旭东2003年入伍,曾战斗在闽南缉私危险最前沿,先后参加过G20峰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重大安全保卫任务20余次,先后参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20余起,抓获各类走私毒品、成品油等违法违规人员近百人,查获管制刀具、违禁书籍等10余件,为人民群众挽回财产损失近千万元。
身患绝症顽强工作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水利干部
夏曦,男,1971年生,建湖县水利规划办原办公室主任。夏曦从1996年大学毕业进入建湖县水利部门工作以来,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始终坚守在测绘一线。2006年,他被确诊为胃癌,但始终以坚强毅力抗击病魔。在患病的14年中,他牵头完成建湖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等11个工程规划项目,发表《并联水泵机组振动原理分析》等论文3篇。2020年9月15日上午,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好相关工作,忙到5点钟才回家,13天后病重离世。
创新工作方法破获犯罪团伙120个的“扫黑铁警”
王建光,男,1977年生,淮安市公安局淮阴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在20年的刑侦工作中,王建光系统总结出“三清工作法”和“糖葫芦工作法”,先后侦破多个命案、疑难案件,破获黑社会组织4个、恶势力团伙120个,抓获涉案人员500余名。2019年,他受淮安市局委派,远赴新疆建设兵团七师公安局指导黑社会案件办理,工作业绩受到当地干群高度评价。他制作的扫黑除恶工作方法课件被省厅录用并获奖,总结的警务技战法多次被省厅网站主页登载。
日巡山林36公里、26年如一日守护3700亩山林的护林员
周云鹏,男,1954年生,睢宁县古邳镇岠山护林员。1996年,周云鹏成为岠山林场第一批护林员。每天早上6点,他就从9.3公里外的下邳村家里出发,背着40斤重的电动喷雾器在树木间巡查,直到晚上山中所有人离开后,他才下山回家,平均每天巡守山林36公里、巡护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如果防火期遇到大风天气,更是24小时值守。26年来,他走坏300余双鞋、5500余双袜子,用坏4700余双手套。他和同事负责的3700亩防护林从未发生过过火面积超过10平方米的山火。
扎根基层一线热心帮扶困难群众的年轻民警
李伟,男,1988年生,连云港市公安局海州公安分局太平边防派出所半滩村民警。 2018年10月,李伟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社区民警。来到半滩村后,他仅用半年时间便走访完这里的866户居民和300多家企业。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村里有位六十多岁的重度瘫痪老人生活自理困难,便经常来到老人家中照顾,为其购买日用品,推老人去理发、检查身体等,已走访探望80余次,得到村民的一致赞扬。
四、孝老爱亲(2人)
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妻子的暖心老伴儿
何仁坤,男,1942年生,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丁东村居民。5年前,何仁坤的妻子因意外跌倒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年届八旬、身患细胞癌和结肠癌的何仁坤自学护理知识,为妻子每天冲膀胱、半个月换尿管、一个月理一次发、两个月换胃管,每天做6顿营养餐,还经常给妻子翻身拍背、按摩拉伸,成了妻子的营养师、护理师、私人医生。尽管妻子已“沉睡”5年,但肤色一直白净、红润、健康。
悉心侍奉患病婆婆10余年的孝顺儿媳
刘巧英,女,1970年生,泰州市胡庄镇高港区刘荡村村民。刘巧英的婆婆患有精神分裂症,发病时经常到处乱跑。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十几年前,刘巧英主动将婆婆接到自家奉养。2017年,80岁的婆婆因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刘巧英全天候守护,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擦身、翻身、按摩,变着花样给婆婆做饭、增加营养。在她的悉心护理下,婆婆身上清洁干爽,从未生过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