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这些来自抗疫一线的“好声音”鼓舞你我
2020-02-06 09:27:00  来源:新华日报  

阻击疫情,处处是战场,人人是战士。这两天,靠一部手机,记者连线各地干部群众,了解防控疫情的最新进展。 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与时间竞速、与疫情抗争,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一线的好声音。

南京市秦淮区:沉到社区,守住“最后一米”

连线时间:2月1日下午

连线对象: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 林涛

秦淮区虽然区域面积不大,但拥有100万常住人口,其中包括约30万非户籍人口,疫情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动员全区上下进入战时状态,周密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把社区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守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秦淮区委书记林涛告诉记者。

“抓好社区防控,最关键的是全面摸清底数,按要求做好相关人员医学观察工作。”林涛说,秦淮区发动全区力量下沉一线,全力支持基层工作。除夕当天,近千名街道干部、公安干警、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连夜上门,核实相关人员、进行滚动排查。秦淮区在南京市率先印发《社区防控工作手册》,设计流程图,规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所有相关人员按照“一户不漏、一户一档”要求,做到“五包一”管控,努力守住社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米”。

为了让街道、社区心无旁骛开展工作,秦淮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区委常委每人挂包一个街道,每天现场指挥,实地检查工作落实,第一时间协调处置问题。这几天,林涛时时往自己挂包的红花街道跑。“党员干部热情很高。1月26日,重点部门和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全员到岗到位。”他说,区机关干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分批次充实社区防控力量。

疫情防控的难点在哪?林涛的回答是老旧无物管小区。怎么办?就一条,把群众发动起来,打一场战“疫”的人民战争!在老旧无物管小区较多的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由社区群众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工作队分工有序,配合社工,拿着小喇叭,挨家挨户宣传防护要点。

淮安市淮安区:“每一次去查,我都希望是白跑”

连线时间:2月1日晚、2日下午

连线对象:淮安市淮安区区长 颜复、淮安区石塘镇靖大庄居委会党总支书记 卞开喜、淮安区分级诊疗流动专家组成员 林书生、淮安医院120急救中心主任 姚美珍

“今天有好消息:咱们区第一位确诊病例患者今天出院,成为淮安全市第一个治愈案例;全区已有473人经过医院检查,符合条件解除了隔离。这些,对我们抗击疫情都是巨大的鼓舞。”2月1日晚10点多,忙完一天工作的淮安区区长颜复,在电话中兴奋地表示。

“我们最大的压力,就是防输入性风险,要把湖北疫区来淮安区的人快点找出来!”颜复说,武汉“封城”消息传出后,淮安区立即布置展开排查工作。区里发出通知,要求1月10日后从武汉回来的、途经武汉的人员,主动去村居登记;区政府布置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干部严格排查,寻找“从武汉来的人”。

在此基础上,淮安区借力大数据,通过比对手机号码归属地、户口、在淮安居住地等信息,筛查出从武汉回淮安的共有1340多人。“这个过程,我们用了三四天时间。淮安区120万人,30万人在外打工、经商,在武汉有2000多人,他们基本上都回家过年。”颜复说,人头快速查出来,检查、隔离快速启动。区里进一步排查发现,这些从武汉返回的人,加上与他们有过接触的人,共有2253人。

对于这部分人,淮安区全部实行隔离观察,其中绝大部分居家隔离。区里严格实行“四包一”制度,4个人负责一名隔离对象,确保全天在岗,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截至2月2日,淮安区550人解除隔离。

排查要快,隔离要快,检查、治疗更要快。“我们组建四个流动专家组,每组3-4名专家,负责4-7个镇。被隔离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专家组接到报告,20分钟左右赶到现场,如需进一步检查,立即把人送往定点医院。”颜复告诉记者,全区发现的11例确诊病例,大多数由流动专家组第一时间现场处理、及时送医。

“前几天,我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压力大!”让颜复感动的是,疫情面前,基层一线干部群众迸发出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巨大能量。

2月2日下午,淮安区石塘镇靖大庄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卞开喜接到记者电话时,正在村里9个入口检查岗之间巡查。“大年三十到今天,我们忙了10天,一刻都不敢松懈!”听筒那头,卞开喜的声音有些喘。

1月25日,大年初一,淮安区发现首例确诊病例,患者就住在靖大庄。得知这消息,卞开喜赶紧召集9位村干部,走访、排查密切接触者,将他接触的34个人全部安排居家隔离。目前,这些被隔离的人,均未出现身体异常。

“今天到现在,电话才响了一回!”2月2日下午,记者拨通林书生的电话后,身为淮安市淮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他,一开口就说起这个“好消息”。

“前几天,我们每天接十几个电话,如果询问后情况确实符合疑似特征,我们马上赶到现场进行复查。每一次去查,我都希望是白跑,实际上绝大多数也是白跑。”1月31日下午,他们到淮安区城东镇复查,患者发烧、血常规检查异常且肺部CT显示感染,专家组认为高度可疑,迅速将其送至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测,最终确诊。这是林书生这几天唯一没有白跑的“飞行检查”。

“这阵子,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岗位上,随叫随到,生怕耽误一分钟。”林书生的话语中充满坚定,“我们快速到场、快速复查,就能让患者更快地接受检测、治疗,防止他们四处求医造成传染。”

考虑到部分人居家隔离期间,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淮安区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姚美珍参与其中,她的手机号公布在网上,随时接受心理咨询。“你要是昨天采访我,可能电话一直占线。”姚美珍告诉记者,前几天,每天都有二三十个电话打进来,每个一接就是二三十分钟,“今天直到下午3点,总共接了4个电话。”姚美珍一次次给电话那头的人鼓劲:“疫情并不可怕,要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它!”

治愈患者: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连线时间:2月2日下午

连线对象:淮安市首例治愈患者 老马

2月1日,在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10天后,老马出院了,成为淮安市首个治愈患者。2日下午,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次次说着“感谢”这两个字。

52岁的老马,老家在淮安区石塘镇,常年在武汉开烤鸭店。“1月19日,我回到淮安,20日有些低烧,一直持续到23日中午。”感觉身体不对劲,老马自己找村医上门,一量体温37.7摄氏度,村里赶紧联系120,直接把他送到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第二天就确诊。

住院期间,老马感觉胸闷、呼吸吃力,没有食欲,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对他悉心照料。“到第7天,情况逐渐好转,想吃东西了,呼吸也越来越顺畅。”他说。

1月29日、31日,老马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都呈阴性,2月1日正式出院。“医生说,刚康复时身体还比较虚弱,需要再观察下。”老马目前住在淮安区残联康复中心,接受一周的观察后就可回家。“这儿吃得好、住得好,感谢医生、感谢政府的安排,感谢所有人的帮助!”他不住地说着“感谢”。

淮安市洪泽区:到点上明察暗访,工作更有底

连线时间:2月1日上午

连线对象:淮安市洪泽区委书记 朱亚文

“当前,疫情仍然处于非常严峻时期,我们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不敢丝毫懈怠、不敢半点疏忽,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全力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2月1日上午,记者连线淮安市洪泽区委书记朱亚文时,他正在高良涧街道杨码小区检查防控工作。

作为洪泽区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他除了和区长邓勇等指挥部一班人研定方案、指挥调度外,就是跑交通卡口、医院卫生院、社区小区、村居和农贸市场。“直接到点上明察暗访,可以发现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工作安排起来更有针对性,也更加有底。”朱亚文说。

年后这几天,朱亚文没有休息一天,工作到晚上10点已是常态。他说,洪泽还没有发现一起确诊和疑似病例,全区进入“战疫时刻”,就是希望战“疫”的最终战果也是这样。

洪泽建立区镇村三级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全面摸底排查,做到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作为全省网格化管理先进县区,洪泽发挥优势,组织410余名网格员参与摸排工作;村组干部担纲主力军,千余名村组干部入户到人;严格落实“四包一”管控措施,全面切断传染源;开展有奖举报,对提供有价值的重点人员信息,奖励2000元。截至2月1日,全区排查出重点人员926人,按照隔离观察的规定,做到应隔尽隔、应观尽观。其中,65%的人已解除观察。

洪泽是水乡,实现联防联控、不留死角是关键。针对水乡特点,洪泽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水上运输通道管控,逢船必查、逢人必检,避免病例输入。让朱亚文欣慰的是,“不外出、少外出,不聚会、不聚餐,少去公共场所”,这样的健康安全观念在洪泽深入人心,“社会各界都在支持防控工作”。

镇江新区:上线小程序,打好主动仗

连线时间:2月3日

连线对象:镇江市委常委、镇江新区党工委书记 秦海涛

“作为国家级经开区,企业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之一,虽然很多企业都发出延迟复工的要求,但企业多、工人多,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2月3日,记者连线镇江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秦海涛,他说,疫情面前每一天都很关键,防控工作每一环节都要精细。

镇江新区等待复工的企业有1800多家,涉及职工5万余人。为充分做好企业复工准备,新区出台《镇江新区企业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八项措施》。连日来,新区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宣传与网格专班主动上门服务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向企业发布多条全面做好人员管控工作的通告、致企业家的一封信等,敦促企业不得早复工,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要求尽量延后复工,同时针对企业异常用电波动进行核实,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当前的要求是‘人员少流动’,那么我们就让‘信息多流动’。”秦海涛说,为精准排查企业返工人员信息,针对新区企业较为集中的新材料产业园,新区上线企业复工返程信息登记微信小程序,对片区内130余家企业按5个网格开展划片管控,采集企业返工人员大数据,对园区内8500名企业职工的生产复工和行程、经停地点及接触人员情况进行实时摸排。

本报记者 倪方方 仇惠栋

季 铖 孙 巡 晏培娟

本报通讯员 姜蔼珊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