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社区防疫“娘子军”,虽然时代不同,但同为国家效力,她们没有男儿的体魄,却有着炽热的爱国心。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街道的“娘子军”们,用她们的辛劳、坚守和汗水,守护着居民的健康,为这个特殊的三八女神节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是她们背后的亲人们,为她们撑起了具有洪荒之力的 “那片天,那片海”......
有党员在,天塌不下来
严骏,曙光里社区3号网格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严骏,从年三十至今,克服自身困难,投身防控一线,由于她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突出表现而火线入党。
此次战疫,连续30多天没有休息,在最困难的时候,她时常想起父亲的话“不要管我,这个时候不能想小家,国家最重要,你虽是入党积极分子,但要拿党员的标准来干,不要害怕,有党员在,天塌不下来!”瘫痪在病床上有着35年党龄的父亲虽然虚弱,但目光如此坚定。她的父亲与共和国同龄,当年在职时,年年都是优秀党员,连续十年被评为厂十佳。“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严峻说。
不要害怕,有党员在,天塌不下来!父亲的话时刻鼓舞着她奋战在战疫的一线。
老婆,我们一起战斗
李静,雨花新村社区主任。“防控疫情,就是要与疫情抢时间。”凭借着对社区的了解,李主任第一时间确定了防疫行动方案,快速搭建起“疫情防控网格小组”,自此,社区就成了她的家。
“今年,我们又要一起战斗,我是警察,我为你们保驾护航,孩子交给老人,我们不用担心,你是居民的守门人,守好居民才能守好家,”身为警察的丈夫鼓励着李静。有了背后的支持,没有了对孩子的牵挂,李静就一心扑在了工作上,防疫最关键的时候,她20天没有回家,成为小区有名的“铁娘子”。丈夫下班后经常到雨花新村社区帮助工作,成为李静工作的好帮手,也成为社区编外的志愿者。
儿子的歌声
孙媛媛,雨花村社区网格员,她管理的网格属于疫情防控的“重点区”。虽然只有186户,但网格内外来人口占社区总外来人口的50%,“必须精准统计,一户都不能漏,一个都不能少”,是她给自已下的“死命令”。
每天疲惫的回到家里,她三岁的儿子总会为她唱一支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儿子边唱歌边帮着妈妈捶捶背,捏捏肩,听着儿子甜美稚嫩的歌声,一天的疲惫很快消失。
“这段日子,儿子非常乖,每天出门,她总会说,妈妈去打病毒,我是小小男子汉,我在家里听话,晚上回来给您唱歌。”儿子的歌声就这样一直鼓励着她坚韧的前行。
这次,我为你颁军功章
刘敏丽,秦淮区中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除夕夜,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她第一时间来到社区全力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排查、信息登记、体温测量,连续10多个小时奋战,辗转6个社区共排查出涉及武汉人员86户,对近200余人实施了居家医学观察。
“以前你总是送我出征,今晚我为你护行。”作为现役军官丈夫的巩平对妻子说,“我是军人,参加疫情防控,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军人也义不容辞。”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她的丈夫决定和她一起参加战斗,在风雨中,他为她撑伞,在排查中,他帮她登记,在疲劳时,他给她鼓劲。“你是军人的妻,要不负军嫂的称谓”......除夕夜那天晚上,他陪她一起战斗到天亮。
1月27日,她住进了临时医学观察点,那时起,他成了二宝的奶爸。“等战斗结束后,我来给你颁军功章。”刘敏丽时时想起以前丈夫鼓舞她的话,今天她还给了他!
一家子的奉献
刘冬英,双桥新村社区网格员。疫情来袭,火速地回到工作岗位,为了能够全身心到投入社区防疫工作中,她把脚部骨折不久的儿子送到母亲家中照顾。
“英子,听说疫情防控任务紧急,你们两个都在忙,就把孩子送到家里来吧,我和你爸爸照顾他。”刘冬英的母亲听说女儿女婿都在疫情防控一线,非常担心受伤的外孙影响他们的工作。刘冬英的父母80多岁,身体不太好,如果不是父母极力要求,她也不愿意让年迈的父母受累。把孩子送走后,刘冬英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之中,最忙的时候10天没有去看望孩子,父母每天都给她打电话,让她不要挂念,好好工作。在一线抗战的老公也时刻鼓励她,“三·八节”来临之际,懂事的儿子还给她写了一封信:“节日快乐,妈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