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农民黄云亮:文化活动让村民更幸福
2020-07-09 10:50:00  来源:镇江日报  

“依……啊……”上个周末,刚走进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的文化综合楼,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唱腔便飘扬了出来。农民黄云亮正带着附近村里的几十位票友在表演锡剧,一阵吹拉弹唱,一片欢声笑语。

“就在前两天,我们的演出队伍还去镇上进行了公开演出。我们的成员虽然多是农民,但是我们的节目还曾经参加省老年体育节分会场开闭幕式的表演呢。”黄云亮自豪地说,“现在农民的文化生活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黄云亮曾是上会集镇的电影放映员。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带着电影下乡,那时是村里的大事,附近村民不仅全家出动,还会携亲带友赶来观影,经常会把打谷场坐得人山人海。

“后来电视、手机普及,人们对乡村的露天电影不再感兴趣了。有时一场电影放到一半,场里的人就全都走光了。”黄云亮颇有感触,“人们选择多了,欣赏水平也提高了,还有那么多电视、电影院的电影可供选择,对露天电影兴趣不浓也很正常。”

2014年,由黄云亮牵头发起,将附近村庄里的文艺爱好者组成团队,集中在其一村开展文化活动。“农民生活富裕之后,我们也需要更多有品位的文化生活。”黄云亮笑道。其一村这支文艺队伍最初拉起来时只有七八个人,可如今已经壮大成了有着40多人的固定队伍,其中一支是雅韵俱乐部,有乐队班子和戏迷票友,另一支则是舞蹈队。因为村里的文艺活动在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现在连周边的丹阳、句容、金坛等地的一些文艺爱好者也会慕名而来、参与活动。令黄云亮更为高兴的是,过去迁出其一村的村民,因为这里文艺活动丰富,不少人在退休后又选择迁回了村里生活。

黄云亮指着文化综合楼前的文化广场说:“你看,多方便!这个文化广场把乡村大舞台搭在了农家门前。”时代在发展,其一村的文化广场建设与村民的文化生活也经历了巨大变迁。文化广场所在地最初是一个垃圾成堆的沟塘,2000年后,村里将沟塘填埋,改造成了广场,虽然有个被称为“司令台”的土台子,但村里偶有文艺演出依然需要另搭舞台。2014年,其一村对广场全面进行了改造升级,如今的其一村乡村大舞台,64平方米的戏台,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颇有几分古戏台的韵味。

“有了舞台,就有了展示的机会,我们的草台班子也渐渐走上了正规。”黄云亮坦言,“村里给我们提供了一幢楼作为文化活动场所;村关工委负责人、老书记何昌义帮我们解决了文艺演出的服装、道具、乐器和设备等;去年镇江市推出了文艺播种计划,更为我们送来了戏曲专家作培训指导。”

7月4日下午,在排练室内,我市文艺播种计划的指导老师沈香君正在指导学员演出,作为锡剧沈派传人,这已是她连续第二年在其一村开展文艺培训工作。每周一个半小时车程,从市区搭公交来到乡村,风雨无阻,今年做过手术的她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可术后一个月,她又主动请缨来到了其一村。

“今年沈老师还准备帮我们排一台节目。”黄云亮兴奋地说,“去年沈老师帮我们排了一台歌剧《英雄赞歌》,吸引了近千名村民前来观看演出。”何昌义介绍,如今其一村每周都会组织文艺活动,几乎每月都有大型文艺演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老百姓是忙着温饱,几乎难得有一点文化生活。如今,生活好了,物质富足了,精神也要脱贫致富。我们票友队伍里,有几位女同志虽不识字可锡剧却唱得极好,许多人都给她们点赞!”黄云亮脸上挂满了自信的笑容,“老百姓自唱自演,那种满足感、获得感是不一样的。文化活动让村民生活更幸福!”本报记者 司马珂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