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记者来到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白沙自然村,村口南山脚下一片水稻田吸引了记者目光:和普通水稻相比,田里的稻秆矮、间隔大,稻穗还是青绿色。“这是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新的研究成果——再生有机稻,8月中旬收完第一茬‘越光’稻后留下30厘米稻梗,除灌水、除草外任其自然生长,11月下旬又能收一茬。”稻田承包户张光才介绍,种植再生稻不仅让亩产增加到750斤,而且由于光照足温度高,大米口感更加软糯。
2002年,赵亚夫来到戴庄村,带领农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办村社合作型农民合作社,让这个茅山革命老区最贫困的村变身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成为“现代桃花源”。2019年,戴庄村人均纯收入达3.1万元,其中务农收入占50%以上。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学习推广“戴庄经验”。这些变化,源于赵亚夫借助科技力量推广“越光”有机水稻。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子还不被虫吃了?赵亚夫的“大弟子”杜中志,起初将信将疑种了一亩六分田“越光”稻,当年收了700斤稻子,大米卖到8元一斤。原来,“越光”稻成长期错开了虫害高发期,稻秆变硬后害虫无法打洞产卵;同时,赵亚夫指导农户扩大水稻种植间距,以避免形成温暖根部环境滋生害虫。
看到“越光”稻前景好,农民们纷纷改种,村里顺势成立农民合作社。“最早合作社根据承包亩数给社员发钱,大家积极性不高,亩产也低;后来按照产量算钱,结果有人偷施农药化肥,水稻品质有所下降。”张光才说,现在当地建立起承包户负责田间管理、合作社负责其余环节的机制,合作社按百分制给承包户打分算钱,他自己承包种植400亩“越光”稻,去年每亩分到600元。
以有机水稻种植为开端,戴庄人发展多种有机作物种植,村里几乎一年四季五彩斑斓。“水蜜桃下市后主要得防治在树干打洞的虫子,顺着虫子粪便痕迹就能找到虫,这也是赵老教给我的。”记者见到杜中志时,他正在自家80亩有机桃园里用钩子掏虫,“挂果期间防虫主要靠套袋,两个桃子挨在一起容易生虫,必须隔开,今年我用了14万个套袋。”
喷洒农药,成本只有3000元;人工套袋,杜中志要花3万元,但他觉得值。“前几年有位丹阳的客户到我这里采摘桃子,挑挑拣拣、嫌品相不好,结果没几天又来了,说尝遍句容到丹阳沿途的桃子,还是我家的最好吃。”杜中志说,现在这位客户已成了他家桃园里的常客,每年都要买走20箱桃子。
戴庄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汪厚俊于201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种了100亩日本甜柿和碧根果。“一开始用太阳能灭虫灯防治金龟子,2013年赵老指导我在树底下养鸡,即使不用灭虫灯,虫害也比较轻微。”在厚俊家庭农场,他指着正在树下草丛里啄食的苏禽鸡说,它们是“大功臣”,害虫大多被它们吃了。
果树下种植黑麦草,抑制杂草的同时还给上百头太湖猪、近百只羊提供饲料;有草就有虫,散养的200只大白鹅、上千只苏禽鸡可以“加餐”,产生的粪又成为天然肥料。汪厚俊的家庭农场形成生态圈,出产的有机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下个月中旬才上市的甜柿,月初就有客商上门预订。“村里不少人上门学习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林下经济。”汪厚俊说,农民致富途径由此拓宽了,开发后的岗坡地亩均净效益达8000元,远远超过水田2500元的亩均收益,今年他的收入有望达到百万元。
厚俊家庭农场的兴旺发展,是戴庄村培育生物多样性、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戴庄村,空中鹰类飞翔,林间野猪出没,近几年还发现了野生猕猴和娃娃鱼。“盒马鲜生计划与我们签约,戴庄将成为全省首个‘盒马村’,获得盒马鲜生免检资格。”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说,近年来他们积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引进土山土水农业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粽子、年糕等米制品,今年已签订20万斤大米购销协议。
“钱袋子鼓了,为民办实事底气也足了。”姚伟超说,现在村民生大病最高能获得3000元补助,60岁以上老人均有意外保险。
本报记者 董超标 钱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