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汉语、汉文化——一个“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指向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1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徐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作家等150余人参加,共同讨论汉文化的特质与价值、传承与发展,如何以汉文化引领区域发展,把论坛办成弘扬江苏吴韵汉风的品牌平台。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图谱上,汉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大一统”文化格局,其刚健有为、民为邦本、礼治天下、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融入中华文化底色,并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讲中,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以刘邦胜利与项羽失败为切入点,阐述汉初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思想的确立,这些治国理念被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所奉行,成为中国古代治理文化中的根基,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历史借鉴。
汉文化凝聚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历史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表示,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其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又重视大一统的整合性。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凡的价值。正如汉代对于中国文化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意义,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交流中,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在璀璨华彩的汉文化体系中,徐州究竟占据怎样的地位?这座古城对汉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赓续发挥怎样的作用?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徐卫民认为,徐州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汉文化资源的重要保存地。徐州汉墓多达3000多座,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有700余块,为后人了解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第一手资料。
“徐州在汉文化的形成中有六大贡献。”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琪归纳总结,“徐州具有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文化江山的统合之功、儒释道早期的会同之功、大汉气象的文创之功、大汉文化的弘扬之功,因此徐州是当之无愧的大汉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
江苏历史文化璀璨多彩,有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吴文化和江海文化等多个文化圈,而徐州无疑是江苏汉文化的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书录建议,打造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都市文化圈,建设汉文化传承和创新基地,通过多元交汇、协同发展融入弘扬吴韵汉风、传承江苏文脉、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格局中。
论坛举办“四省十市”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圆桌会议,致力推进汉文化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并达成以两汉文化为纽带的“文旅共识”。徐州如何成为汉文化的“诗与远方”?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建议,为厚重的两汉文化嫁接现代、时尚、年轻化的元素。首先,把文化作为资源而不是包袱,既不厚古薄今,也不近今疏古;其次改变传承思路,既强调保护也重视活化,把文化元素提取出来,通过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第三,更新弘扬的方法,展示载体要拓宽、传播方式要多样、产业的开发要合理, 打造汉文化网红城市,让人们看得见美好未来。
华侨城文旅投资集团总裁张树民表示,用文旅融合来弘扬汉文化,就是要结合文化的内容和旅游的空间,把文化精细地沉淀到旅游空间,把旅游空间细细打磨出文化的光彩。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企业,要走得长远一定要有文化的深度浸润,只有对文化精准解读才能做好汉文化,实现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秦汉史学会秘书长赵凯表示,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将对两汉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养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动发展。
作为全省重要的地域文化传承平台,徐州将每两年举办一届汉文化论坛,让徐州成为新时代书写“汉赋”的策源地、舞动“汉风”的集萃地、领略“汉韵”的目的地、弘扬“汉魂”的新高地,让汉文化千年文脉薪火相传,创造徐州发展的新辉煌。
本报记者 王宏伟 于 锋 傅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