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南京市开始全面实行垃圾分类。近4000个小区中,已有九成参与分类,剩下的也将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要求完善实施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推行垃圾分类后,湿垃圾集中存放后容易腐败发酵。有居民直言,倒趟垃圾不仅老远就闻到臭味,打开湿垃圾桶时更是恶臭扑面,“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解决湿垃圾的气味问题,显然不能重回“垃圾装袋”的老路。降低居民倒垃圾的“辛苦指数”,既要从管理中想方法,也应向科技要答案。在管理上,应重视群众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垃圾投放点应有消毒和空气流通手段,充分体现在地点选取、配套设施、流程设计等各个环节。合理设置垃圾投放、收取的时间周期,灵活运用垃圾桶满溢监控设备,避免湿垃圾在小区储存过久。此外,还应研究好垃圾破袋、垃圾桶开盖这件“小事”,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在技术上能做的也很多,比如安装除臭净化装置、喷洒微生物降解液、让湿垃圾在高温环境下低温储存等。尽管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但为了健康和环境都是值得的,且当技术运用形成规模后,平均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上海今年制定了考评办法,把垃圾投放点的异味控制纳入考核目标,这既是对群众呼声的重视,也充分说明垃圾投放点的消毒除臭是可以实现的。在垃圾分类的初始阶段就主动把工作做细,比等到问题累积后被动处理要好。我省在加强垃圾分类的气味管理时,可参考借鉴先行城市的相关经验,加强交流与学习。比如上海的一些街道和小区,在垃圾除臭上走在了前面,不同的投放点最适宜的设备是什么,消毒液的使用成本是多少,都可以在交流中找到答案。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