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的河道里,小鱼穿行于水草间;芳香四溢的花木中,栈桥、步道、游亭……市民们惬意地休闲锻炼。近年来,淮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2017年对建成区水体进行排查识别,确定黑臭水体51条,并于当年启动整治。2018年,以优异成绩入围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淮安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来办。经过两年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如今的淮安大地上,一批又一批垃圾河变成景观河,越来越多的黑臭河变成风景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成为赢得百姓点赞的惠民工程。
立冬时节,家住东方丽景小区的王大爷来到二大沟架好鱼竿,望着清澈的河面开始了闲适的一天。“我隔三岔五来钓鱼,带回家无论清蒸还是红烧味道都很美。”王大爷说,别看现在来钓鱼的人多,去年这里的鱼还没人敢吃。当时,全长2公里的二大沟,由于污水严重淤积,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锅底型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是典型的黑臭水体。“我们‘一河一策’专业治理。”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河道泵站管理所副所长武承松说,通过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二大沟水质彻底改善,眼下虽已初冬,沿岸仍是绿意盎然。
水清了,还要岸美。二大沟的治理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秀美,在西侧设置主题景观墙,布置坐凳、休憩台,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东侧种植樱花,以松树、竹子等点缀。两岸布点亲水植物,实现常绿与落叶、花草与树木相结合,一年四季花开不败。
高位推动黑臭水体治理,淮安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全市51条黑臭水体均明确了1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责任河长,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进行生态修复、长效管理。
走进清江浦区小南河生态游园,抬头看绿树,低头见碧水,园内景观层次分明。住在小南河旁的市民李广学说,几年前,这里周边猪粪、鸡粪直接排进河道,“经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去年,清江浦区首先关闭所有排污口,截污再清淤。同时整治河道两侧岸线,采用景观叠石“护岸+放坡”的复式断面设计,水底种植沉水植物,两岸种植草木、建景观小品。历时1年,小南河水清岸绿,现在成为附近居民的后花园。
“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淮安注重机制建设,形成“厂—网—河”一体化运维模式。市政府连续2年将黑臭水体治理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中,连续3年将黑臭水体整治写入市、区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将黑臭水体整治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
地处淮安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安邦河,之前因为企业、农田污水直排,污染严重。“河里疯长水葫芦,几十米外就能闻到难闻的化工味。”附近居民李步新记忆犹新。去年1月企业排污口关闭、新建专用排污管道;清淤疏浚河道,设置生态挡墙,建设亲水平台及景观廊架。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如今安邦河两岸树木摇曳、小鸟枝头鸣叫,换了新貌。
截至去年底,淮安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公众满意度测评均在90%以上,提前1年完成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国家任务。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70亿元,共封堵排口2091个、清淤186.39万方、铺设河道截污管道188.65公里、完成155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设33座泵站。
今年淮安投资10.09亿元对已整治黑臭水体继续实施岸带绿化、护坡修砌、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提升工程,确保“治理一条、美化一条、满意一条”。
告别臭水沟,还渠清如许,一条条黑臭河华丽蝶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本报通讯员 徐鸿宝 丁曙明
本报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