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牛年春节,有这样一批特殊的“原年人”——语言学家、外籍经理人、伊拉克留学生、美籍华人建筑师、台生和台企老总,他们响应号召、留在江苏“就地过年”,在安宁祥和的江苏积蓄向前的力量,追逐更大的梦想。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说说自己的春节故事和牛年心愿。
爬紫金山逛夫子庙,他们的牛年心愿是留在江苏工作
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沃达和沙乐今年留在南京过年,两个小伙子来自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个新年,他们逛逛老门东,爬爬紫金山,跟朋友小聚,过了一个安宁祥和的中国年。
“这里很安静、很和平,南航的教学质量也很好。”提起沃达和沙乐现在的生活,他们儿时的朋友们都很神往。更让朋友们羡慕的是中国的抗疫工作,作为亲身体验者的沙乐也很自豪,“中国关于疫情的各种管理措施我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对于病毒的控制速度非常快,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已经硕士毕业的沙乐正准备试着在南京这个他心目中“安静而和平”的城市找份工作,追逐新的梦想,这就是他的牛年心愿。
大年初四,台生刘珍如一大早来到实习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值班,这是刘珍如第一次春节没有回台湾,也是她第一次在南京的医院里值班过年。刘珍如的男朋友陈嘉希是她的同学,这个春节假期两个人都留在南京值班,空闲时他们一起去爬了紫金山,也去夫子庙看了灯展,并买了盏花灯,过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南京年。
“每逢春节,我的母亲都会在家中摆上一盆兰花迎接新的一年,寓意富贵长寿。今年虽然无法与家人一起度过,我特意去汉中门花卉市场买了一盆兰花,放在医院,希望兰花能给病人们带来希望,平安长寿。”刘珍如说,很快要毕业了,希望能留在南京的医院工作。
吃上特别的团圆饭,他们的牛年春节热闹非凡
忙碌一年,新年谁都想吃上家里的团圆饭。今年,无论是外籍经理人,还是台企老总,虽然留在江苏过年,却也吃上了团圆饭,过得热闹非凡。
“感谢南京市台协刘鸿宽副秘书长组织两岸团圆年夜饭,祝大家新年快乐,牛气冲天!”“大年初一,感谢南京台协刘耀源秘书长亲自下厨,留宁过新年真不错!”
大年初一,南京伊诺光点创梦基地总经理钱振汉连发几条朋友圈。2013年,来自台湾的钱振汉到南京参与青奥会的宣传工作,因喜欢上南京就留下来创业。今年是他第一次留在南京过年,但他的新年和朋友圈一样热闹。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里的台湾人很多,大多没有回去,所以大年夜的时候大家约好在一起吃饭。初一到初七,有很多朋友邀请我们去用餐,今年过年和往常一样热闹。”钱振汉说。
“减少人员流动,减少路途风险,今年我们就地过年。”为配合政府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早在距离春节假期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富来(上海)压铸机有限公司总裁罗吾德就把他在上海的办公室“搬”到了南京河西,在妻子任职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驻华代表处的一间会议室在线办公。
罗吾德来自德国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区,2003年,罗吾德与南京姑娘黄燕相恋,组建家庭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地道的中国年。跟妻子一家人吃年夜饭成为他每年春节最期待的事儿,冷碟热盘,有荤有素,十几道菜摆得满满当当,还有“步步‘糕’升”“年年有‘鱼’”这类跟菜品相关的美好寓意,非常有趣。
包饺子陪家人,他们的牛年目标是让城市更美好
“除夕夜我去了一个朋友家包饺子,过年一定要包饺子!”今年,“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在南京过春节。
“汉字叔叔”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不陌生。来自美国的他因为热爱汉字和中国文化来到了中国。2019年,他来到南京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特聘专家,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凭借在汉字研究方面深厚的造诣,2020年,他不仅获得了南京市给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金陵友谊奖”,还申请到了中国“绿卡”,“在中国生活十几年,终于在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
去年年底,他在颇受年轻群体欢迎的哔哩哔哩弹幕网开设了账号“汉字叔叔教识字”,开始以视频的形式用英语讲解汉字的故事。汉字背后的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收获十万粉丝。“比如‘牛’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这是牛的两个角,下面这一横是牛的两个耳朵,中间一竖是它的鼻子。”汉字叔叔写下甲骨文的“牛”字,将它的象形来源一一道来。汉字叔叔正在写一本书,把他30年来研究的汉字故事用文字讲给人们听。“希望在新年里我能完成这本书。”
过去的鼠年,对于归国发展的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柳翔来说,机会和挑战是他的关键词。柳翔自小生长在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后,前往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念硕士,柳翔毕业后在纽约SOM等著名建筑事务所担任高级设计师,是美国注册建筑师。“我希望把国际上先进的建筑设计、规划理念与技术介绍到中国,并按照国际标准,为业主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服务,为中国城市建设尽我的绵薄之力。”
春节前夕,柳翔带领的团队入围盐城200米高的城投大厦策划和概念设计投标。而预计于2021年4月底建成的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现代化的幼儿园、小学及邻里中心,也是柳翔负责的项目。
忙碌了一年的他,牛年的春节怎么过?柳翔说,“今年过节不远行,以前过年出国游,现在安心陪家人,疫情后,父母和祖国才是我最深的牵挂。游泳是我最大的爱好,我可以一次连游6000米,春节要好好地游几天。”
□ 本报记者 刘浏 朱娜 李宗长
吴昌红 付岩岩 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