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南通市港闸区通燧社区微孝志愿者夏荣开像往常一样履行每天与独居高龄老人董秀英的约定。一天没见老邻居的面,她先是敲敲门;没人回应,她立刻给董秀英打电话。电话没打通,夏荣开着急了,她赶紧拨通董奶奶子女的电话。等大家急匆匆打开房门一看,董奶奶在看电视,夏荣开悬着的心才落地。
提起夏荣开,董奶奶的子女满是感激:“我们都住在自己家里,老母亲一个人清静惯了,喜欢一个人住。但让老人一个人在家,我们做子女的很不放心。自从社区微孝志愿者与老人签订了《微孝爱邻契约》,老母亲有志愿者关注着,我们就安心多了。”
通燧社区常住人口60周岁以上的占近70%,是港闸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社区。“近年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始终把为老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老年人服务需求入手,通过汇聚社工、社区党员、社区能人、社区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探索打造社区特色的非正式照料服务体系——‘微孝i家’。”南通市港闸区通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副主任任佳楠告诉记者,该服务体系以“微孝”为主线,以“爱家”“一家”两大板块,“微孝爱邻契约”等10个品牌活动为支撑,用“微孝四季行”系列服务“微项目”作为延伸,将实实在在的“帮、伴、助、乐、服”送到老年人身边,让他们在“微孝”服务中幸福地“微笑”。
在通燧社区,记者看到,针对老人读书看报难问题,社区提供了微孝陪读服务。“考虑到老人视力退化,看书读报比较困难,以及一部分老人原先是渔民,文化层次不高,看不了书。微孝志愿者就成了他们的眼睛。”任佳楠介绍。“当你想阅读时,我们就在你的身边”是每一位微孝志愿者的口号。自2017年5月微孝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以来,社区微孝十大服务品牌受益人群达到8500余人次,微孝四季行开展各类活动135场,志愿者参与达到3400余人次。
建立非正式照料体系,是南通市的养老服务特色之一。在南通,还建立了基本照护保险制度。记者了解到,这种保险制度减轻参保对象个人和家庭负担,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照料,为全国首创。
“丫头,你哥哥来啦?到我家去看看?”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眯眯地拉着南通市北护理院副院长杜燕的手,热情地打着招呼。“嗯,是的呢,马上去你家看看。”杜燕笑着回应,转身悄悄对记者解释,“她不记得我是谁,只是觉得我面熟。她说的‘家’,就是她的病床。她把你误认为我哥哥了。”
老人名叫李淑英,已经90岁高龄,是位重度失忆患者。其近期记忆几乎为零,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家人,但时常记得自己年轻时的一些琐事。在她的床头,医护人员帮她张贴了几张入院前的照片,帮助老人增加对自己的认知。南通市北护理院是江苏省10家医养结合融合示范单位之一,目前收住160多位老人,其中60%属于失智症患者,另有30%属于生活不能自理者。14楼“失能区”的26位失能老人,全部住在南面的房间。“老人需要光照,有利于健康。北面的房间,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区。”杜燕说。
据了解,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经过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每月平均自费在5000元左右。南通市近年来实施基本照护保险制度,用以帮助长期失能者的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对于重度失能者,能因此额外获得2100元补助,中度失能者也有900元补助。
因为失智老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护理院的服务者,无法与他们真实对话。“我们和他们说话,他们不一定听得明白,但大多会热情地回应我们。只是各说各的,不在‘同一个频道’。”南通市北护理院副院长张明说,医护人员只能默默地给患者喂食、换药、擦洗身体,老人在这里能得到比家庭更好的护理,除了那份缺失而无法弥补的亲情,“我们这里是一个大家庭。”
本报记者 张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