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常州因突发疫情按下“暂停键”。刚从北京回常的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录制18分钟视频,以“云宣讲”形式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向身边技术工人送上“行行出状元”的好消息。
短暂地慢下来,是为了更快地跑起来。2003年,李承霞只身一人从外地到常州老三集团服装一分厂做杂活辅助工。如何成为一名缝纫线上的技术工?她让自己慢下来,定下第一个事业发展的“小目标”。刚到厂里时,她听说缝纫针都是进口针,连机器都不敢碰,只能远远地看着。为了掌握技术,晚上她偷偷去练习,短短两个月瘦了20多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被值班长看在眼里,向厂领导推荐了她,安排她参加公司的缝纫技术培训班,还请师傅手把手教她。
“每走一步,都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有了目标,工作才有方向。”李承霞随即定下第二个“小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缝纫工,让自己的照片张贴在公司每月的光荣榜上。从此,她起早贪黑,每天清晨,第一个开始工作;每个夜晚,也是她熄灯锁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技术越来越熟练,2014年8月,她的照片如愿被贴上公司的光荣榜。看着光荣榜里的照片,她再一次暗下决心:一定要月月戴上大红花,月月进入光荣榜。为此,李承霞对自己更加高标准、严要求,每月评选始终名列前茅。
小小的车衣间,成为李承霞拥抱新时代的大天地。通过技术攻关,她不断刷新“日产量”,将原来人均日产量从300件提高到600件;刻苦钻研上拉链技术8个月,将上拉链产量由人均日产600件提升到1000件……“从我们手中出去的每件衣服,都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招牌与口碑!”李承霞满脸自豪。这些年,她代表老三集团,在多项全国和省市纺织服装各类技能竞赛中屡屡得奖,先后获得省市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市劳模荣誉,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农民工,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李承霞眼里,工作没有里外之分,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实现产品质量提上来,工厂效益好起来,工友收入高起来。与李承霞搭档多年的宋负责后道工序,如何提高技术,实现工序无缝衔接,是她俩在车间里讨论最多的话题。企业在加工T恤订单时,由于开门襟工序难度大,缝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门襟有破洞,大大影响了工效,李承霞申请“攻关”。“不行!工资总盘子就这么多,你来我们还忙活啥?”面对工友质疑,她召集来班组工友,“大家别有顾虑,只有提高技术,才能提高收入。我个人工价降0.18元,补给同班组产量少的人。”在她带动下,全体班组你追我赶,人均产量提升40%。
2019年12月,集团成立“李承霞劳模工作室”,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开展师徒结对等活动。工作室成立至今,在技术创新、技改方面的收益将近150万元。数字虽然不大,但这些新方法新工艺不仅能减少跑冒滴漏,更关键在于可以有效控制产品品质、提高工作效能、增加员工劳动收入。她先后带出的70多位徒弟,也屡屡在全国和省市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成为行业技术骨干。
外来务工人员的“随便说说”,都能成为她的用心“发声”。2018年,李承霞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线上+线下”了解民情民意,线上通过“承霞代表面对面”QQ群,宣传两会精神,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线下设立人大代表工作室,现场倾听群众心声。“从基层来,就要为基层工人代言”,今年全国两会上,李承霞递交了《关于规范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建议》等6份建议,全部聚焦基层农民工最迫切关心的问题。
“技术改变人生,我证明了我自己。”回顾近20年不平凡的奋斗记忆,李承霞从进城务工之初带着深深的自卑,到现在变得自信自豪,“今年国家提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像我一样,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 本报记者 万小珍 通讯员 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