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打乱了市民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影响着大家的情绪。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抗击病毒战”,也是一场与不良情绪斗争的“心灵守护战”。
杨海东是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与很多无私奉献的“大白”一样,他也是奋战在连云港战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但不同的是,他的工作任务不是大众熟悉的“抗击病毒”,而是守护那些疫情下“焦灼的心灵”,更准确地说是“应急病区人员心理危机干预”。
“疫情期间为了保证安全,我们居住在酒店,接驳车在酒店和医院两点间专线跑,保障我们通勤便利。”杨海东介绍。
3月22日早上7点一刻,接驳车准时到达医院。杨海东熟练地换上防护服,与交班的同事沟通完基本情况后,便开始梳理当天的工作内容。
“早晨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天的工作计划和重点都要在这段时间规划好。”杨海东说,“尤其是要梳理出重点人群,比如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的患者,像我主要是以儿童治疗为主,他们年纪小更容易感到恐慌害怕。”
上午8点半,杨海东进入隔离病房开始工作。
巡视病房时,他注意到一名7岁的小朋友琪琪表现有些异常。琪琪半坐半跪在床上,一直低着头,两手还不停地搓动,抠着手指,有时又拿着充电线反复卷在手指上,书包也被随意扔在一边。“头发凌乱,眼睛红红的估计刚哭过,和周围环境有些脱离,明显是紧张、焦虑的表现。”杨海东在心里默念道。
“琪琪小朋友,几岁了呀?”杨海东走过去问。琪琪依然低着头,不愿意说话。作为儿童心理专家的杨海东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分离焦虑症状,需要马上进行心理干预。按照往常经验来讲,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拥抱,但此时此刻不能这样做,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只能耐心等待。
过了一会儿,杨海东轻声道:“我知道你很不开心,我以前也和我的小孩分开过,很难过。”杨海东尽量放慢语速和节奏,“你现在感觉到害怕是正常的,自己一个人在医院,已经很勇敢了。”“能尝试告诉叔叔你的感觉吗?”
“你看我的穿着像什么?”琪琪终于抬头看了一下,“像大白。”通过不断的关心和鼓励,琪琪逐渐放松下来,“大白叔叔,你以后每天都来看我一次吧!”
当听到琪琪说出这句话时,杨海东知道自己的治疗起到了效果。孩子已经对他建立了安全感,后续的沟通工作就可以慢慢展开。由于防疫要求,每次在高风险区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这也就意味着杨海东很多心理疏导工作难以一次性完成,需要分成一天多次进行。“下午我们2点到4点继续在病房巡视治疗,4点后再更新重点人群信息,一般工作到6点左右可以换班。”杨海东说。
“有些孩子太小,第一次离家和父母分开,不仅存在对疫情的恐慌,可能还存在分离焦虑,为了防止心理上的创伤,一定要早期干预。”杨海东告诉记者,现实情况中应急病区人员心理危机干预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不仅需要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而且还需要及时关注到父母的反应。“首先是缓解父母自身焦虑,强调目前疾病可控可治愈,改善父母的认知。其次,还要确保父母能传递给孩子正确心理导向,防止出现远期心理上的创伤。”
杨海东的一天,正是连云港诸多心理医生工作的缩影。本轮疫情发生后,连云港市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依托96111热线,整合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四人民医院等专业团队力量,组建市级心理援助志愿队伍,将“96111”扩容升级为疫情期间全市心理疏导热线平台,针对未成年人、孕产妇、集中管理区域人群和其他人群等4类人群,24小时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