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徐州市泉山区梨园小区的积水点治理工程完工。随着近2000米雨水管网和3000米污水管网铺设下地,近年来困扰这个老旧小区居民的“逢雨必淹”顽疾有望根治。作为泉山区人大代表票决的2022年度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程在实施中充分保障居民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居民杨建华很有感触:“为百姓办事,让百姓作主,民生工程真正办成了民心工程。”
梨园小区之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徐州的生动实践。今年,徐州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基层民生实事项目“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徐州立足人大职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走深走实,努力让人民意志充分体现,让人民权益得到保障,让人民创造活力得以激发。
广听民意,实事办更实
“明明是为村民办好事,为什么大家还有意见?”面对记者,徐州市鼓楼区拾屯街道杨东村党总支书记罗刚道出曾经的疑问。此前,村里“自作主张”把一块低洼地填平,建成篮球场。有村民不理解,“劳民伤财”等议论四起。81岁的老教师罗吉善在村里德高望重,他直言:“理不讲不透,话不说不明,不然总隔着一层纸。”
年久失修的六组活动广场,是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今年8月,吸取经验教训的罗刚召集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召开议事协商会,还邀请辖区人大代表及网格员参与。这一次,新广场得到普遍认可,不少村民表示“感受到被尊重”。
充分听取居民意见,梨园小区在铺设雨污管网后,借机重修整个小区道路,让小区焕然一新。“将居民呼声列为票决项目,由积水点治理带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百姓所盼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泉山区七里沟街道党工委书记吴蓓说。
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徐州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把实事办得更实。记者了解到,在此前县(市、区)实施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基础上,明年徐州将首次拓展到市级层面实施,进一步督促民生实事项目有效实施。
徐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孔令伟告诉记者,通过广泛开展人大协商,保障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反馈有落实”。
完善制度,民主入民心
按照有关实施意见,徐州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初定、项目审议票决、项目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充分听取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意见建议,认真审议、客观票决,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及时将测评结果报同级党委。
“我们正向群众征集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对之前的项目监督评议,形成闭环。”在新建成的铜山区汉王镇人大代表之家,该镇人大主席尹艳婷告诉记者,镇里还对照乡村振兴、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社会治理4个履职领域,将全镇74名各级人大代表分组,轮流排班听民意、解民忧,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深入人心。
完善制度的同时建起平台,徐州依托163个人大代表之家、1064个代表联络站、234个代表联系点、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搭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和中心,出台规范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指导意见,切实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只靠干部拍脑袋肯定不行,我们不能替百姓投票。”汉王镇北望村党总支书记李勇说,他们村是旅游村,今年共翻修和新建19个公厕,就是靠人大民主协商推进,保证了顺利完工。
民主决策,百姓说了算
在牌楼市场5号楼住了10多年,今年,居民陈来勤第一次坐上电梯回家,“再也不会上楼就不想下来,下楼就不好上去了”。这里的108户居民住在四层的商住楼平台上,过去上下楼只能靠爬6个30米左右的斜坡。前年,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该楼加装电梯一事被摆上议程,各级人大代表现场调研推动实施。
“从要不要建到怎么建,从建好怎么用到资金怎么管,我们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所有权利都交给居民。”徐州市人大代表、永康社区党委书记郑庆标说。比如每户居民自筹的5000元资金,保存在公共银行卡上,6位密码由3名居民代表各记住两位。电梯建好后,居民们自我管理得不错。记者看到,电梯加装了报警器,防止电动车出入对电梯造成损坏。
无论是事关百姓利益的“关键小事”,还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徐州都同样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通过坚持开门立法,利用“e代表”履职平台邀请代表参加法规立项、起草、论证、评估等环节。今年,徐州两次公开征集立法规划建议项目70余件,法规草案建议意见260余件,为立法工作夯实民意基础。
徐州落实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充分征求人民群众对重大事项决策的意见建议,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今年4月,徐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依法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措施的决定》,正是按照群众意见增加了针对“一老一小”的“反向扫码”条款,得到群众好评。
本报记者 王岩 通讯员 徐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