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按钮发出指令,只需23毫秒,搬运机器人便按照预设路线在车间自如作业。11月9日上午9点,在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5G智慧仓储车间,从运输到封装,流水作业不见工人身影,唯有5G+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来往忙碌,多条产线有条不紊。
当前,常州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今年1—9月,全市新能源领域企业实现开票销售6004.3亿元,同比增长20.6%,已成为常州实体经济的最强增长极。其中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在为常州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
一端接电,合理调度资源;一端接车,实时触达用户。星星充电通过一张“能源充电网”,即可获得2000公里外重卡充电数据,实现实时监控调度。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王迪介绍,以“硬件+软件+服务”为业务模型,星星充电在移动能源领域率先提出“云管端”的业务形态。其中,“云”是软件平台,“端”是硬件设备,“管”是运维服务,大大减少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成本。
“常州以实体经济见长,帮助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换脑’,是一道无法回避的‘必答题’。”常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科技含量高、系统集成强、实施难度大、资金投入多,大部分中小企业仍踌躇不前。
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常州问计于企,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
让企业主动起来,真金白银投入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今年常州设立“智改数转”资金6.35亿元,加大“非申即享”扶持力度,直接奖补企业数超70家。用好“智改数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去年以来已有超4100家企业享受减免191亿元。加大“智改数转”金融支持,累计授信超128亿元。将符合条件的“十链突破”项目纳入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补贴范围,最高补贴达500万元。
让数字化具象起来,讲好常州企业场景建设故事。基于产业特色,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服务售后等环节的共性问题,通过“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加快5G+、智能制造、数字化应用等典型场景建设。博瑞电力公司立足研发和设计协同,用三维工艺设计与仿真指导生产,通过规划装配路径和工序,进行虚拟装配测试,及时发现设计缺陷,在全国电力装备企业中,率先实现从传统二维设计向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的跨越。
让服务商成长起来,为制造企业提供“他山之石”。创新之核科教城拥有赋能“智改数转”的支撑服务集群。2022年度常州市60个“智改数转”服务商中,12个在科教城或曾在科教城孵化成长。其中,中国机械总院江苏分院聚焦工业智能互联、智能制造产线单元等领域创新开发的多项技术被列为工信部、江苏省工信厅重点推广方案。迄今已为常州300余家企业提供装备、生产线、关键零部件设计和制造服务,解决诸多关键技术难题。该服务商打造的热处理智能生产新模式,已经在常州10余家企业进行推广应用。
让数据流通起来,协同产业上下游大数据,帮助企业实现供需互补,内生循环。在全省率先发布《链主企业供应链协同平台创建指引》,明确计划协同、物流协同、制造协同等11项平台功能指标,企业搭建产业链协同平台有了明确方向,以“智变”推动“质变”。截至目前,全市各产业链协作平台累计接入企业超3300家,赋能1700余家本地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北汽重型汽车公司加大数字化研发投入,将系统开发从内部建设向平台级方向跃升,建立起供应链、各类供应商适用的评价体系,推出12大类、数百个产品模块,超2万种产品配置自由组合。
让数据更“有为”,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贯通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市场数据、社会数据,为制造业提供更多数字服务产品。率先出台《常州市数字化转型中心建设指南》,结合全市重点行业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需求,分为区域、平台、企业三类,涵盖“筑基础”“建体系”“育生态”“强服务”“兴推广”等5项建设任务,强化动态考评机制,明确评价体系,推动资源加速集聚融合转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和典型经验。
(记者 万小珍 通讯员 黄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