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处】《大学》
【大意】人生大学问的宗旨,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原文】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出处】《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身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身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身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原文】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出处】《大学》
【大意】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过分偏爱,对自己所轻贱厌恶的人往往过分轻贱厌恶,对自己所畏敬的人往往过分畏敬,对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过分同情,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分傲视怠慢。因此,能够做到喜爱某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某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是天下少有的。
【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处】《论语·雍也》
【大意】一个仁爱的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
【出处】《论语·季氏》
【大意】孔子说:“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使人受损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必然受益;与搞歪门邪道的人、谄媚奉迎的人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必然受损。”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孔子说:“看到有道德、有才学的贤人,便应该以他为榜样,主动效法他,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觉地扪心自问,是不是和他有同样的缺点毛病,有就赶快改正,没有也要引以为戒。”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出处】《论语·泰伯》
【大意】曾子说:“士人不能不宽宏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xùn)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立身之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言辞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这就是君子啊!”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处】《论语·述而》
【大意】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大意】不担心土地人口不足,而担心管治不公平;不担心财富不足,而担心不能安居乐业。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论语·述而》
【大意】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说:“礼的推行和应用,以和谐最为可贵。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
【大意】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强加给别人。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出处】《孟子·告子上》
【大意】仁、义、忠、信,不知疲倦地乐行善事,这美好的品德是天赐的爵位。
【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原文】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大意】仁慈的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原文】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取诸人。
【出处】《孟子·万章上》
【大意】如果违背正义,违背道德的,即便是微末之物也不能给与别人,即便是微末之物也不能从别人那里索取。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大意】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处】《诗经·小雅》
【大意】人格的伟大就如同高山一样,使人们仰望。道德高尚的人,像一条通天大路,指引人们前行。
【原文】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出处】《尚书·说命》
【大意】凡事考虑好再行动,行动时还要抓住时机。
【原文】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出处】《尚书·周官》
【大意】做善事,就会心气和平,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行欺诈,就会费尽心机,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
【原文】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出处】《尚书·旅獒》
【大意】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就会牵累大节亏损。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出处】《周易·系辞上》
【大意】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
【大意】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
【大意】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
博的人不智慧。
【原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
【大意】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原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辛勤劳动,只要辛勤劳动就不会缺衣少食。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处】《礼记·礼运》
【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原文】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
【大意】老师,用事实教育世子,把其中所体现的德行告诉世子。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礼节注重有往有来。赠送别人礼品而得不到回报,是失礼的行为;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
【原文】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 终其身也。
【出处】《礼记·内则》
【大意】孝子的养老,让父母的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志;让父母的耳目快乐,休息起居安逸,提供饮食奉养父母,直到孝子生命结束。这里所说的终身,不是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
【原文】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
【出处】《礼记·祭义》
【大意】尊敬有道德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尊敬老年人,尊敬长辈,爱护孩童。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出处】《礼记·学记》
【大意】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为最难。教师受到尊敬,这样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这样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原文】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大意】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章》
【大意】孔子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它这儿生发出来的。
【原文】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出处】《逸周书·谥法解》
【大意】行为是自己做出的,而名声是别人根据其所作所为而赋予的。
【原文】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出处】《管子·心术下》
【大意】以和善的态度待人,其亲热如同兄弟;以粗暴的态度待人,其伤害如同刀剑。
【原文】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出处】《墨子·兼爱上》
【大意】人们友好相处天下就会得到治理,相互仇视天下就会陷入混乱。
【原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出处】《墨子·尚贤下》
【大意】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如此,饿的人就可以得到食,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混乱的就可以得到治理。如果饿的人可以得到食,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混乱的可以得到治理,这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
【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知之不若行之。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认识到的,认识到不如去实行。
【原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用善行引导别人叫做教导,用善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阿谀。
【原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出处】《荀子·大略》
【大意】国家要兴盛,一定尊敬老师并看重有技能的人;如此,规矩和制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
【原文】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出处】《庄子·人间世》
【大意】道不宜喧杂,喧杂就会多事,多事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
【原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
【出处】《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像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原文】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出处】《文子·下德》
【大意】聚集众人的力量和智慧去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
【原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楚辞·离骚》
【大意】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上天入地,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
【原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大意】努力去做的人通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
【原文】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
【大意】行程一百里,走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了一半。
【原文】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
【大意】厚道的人不去做损害、诋毁别人的事来使自己得益,仁义的人不危害别人而为自己求取名誉。
【原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出处】《战国策·魏策》
【大意】别人对我有恩德的时候,千万不能忘掉;自己有恩于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能老记着。
【原文】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出处】《答苏武书》
【大意】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了解,最可贵的是彼此心灵相通,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原文】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大意】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为聪;能够自我反省的为明;能够克制、战胜自己的为强。
【原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出处】《应问》
【大意】君子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
【原文】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出处】《潜夫论·务本》
【大意】忠诚守信,谦虚谨慎,这是德义的基础;弄虚作假、荒诞无稽,这是致乱的根源。
【原文】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出处】《论衡·别通》
【大意】走在浅水里能见到小虾,水很深的地方能看到鱼和龟鳖,要见蛟龙,就要到深水中去。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出处】《诫子书》
【大意】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原文】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出处】《谯子法训·齐交》
【大意】朋友间若是交往有道,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交好,其友谊比胶漆还牢固,其情谊比金石还坚定。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出处】《抱朴子·外篇·博喻》。
【大意】志同道合的人,即使山海阻隔也不觉得遥远。
【原文】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出处】《魏书·吐谷浑列传》
【大意】一支箭容易被折断,多支箭捆在一起则难以被摧毁。
【原文】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出处】《上刘右相书》
【大意】浮靡轻薄的风气容易滋长,而淳朴敦厚的习俗难以恢复。
【原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一》
【大意】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才可以帮助德,实现德,但是如果有才无德,必将对社会造成危害。
【原文】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
【出处】《省心录》
【大意】医者,如果没有仁心仁术,就不可以从医。医德医术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原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出处】《乞不用赃吏疏》
【大意】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处】《张子语录》
【大意】确立仁民爱物之心,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要把先圣快要灭绝的学术传统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后世开创出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阐述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
【原文】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
【出处】《尹师鲁墓志铭》
【大意】遇到事情无论难易,都敢于尝试,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原文】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出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大意】谦恭廉明,戒骄戒躁,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要知勤俭节约过生活,常怀感恩心。
【原文】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
【出处】《答或人》
【大意】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要知道事物为什么会这样,和事物必然会这样而已。知道了为什么,意志就不会被迷惑;知道了必然性,行为才不至于荒谬。
【原文】嫁女须随家力,不可勉强。然或财产宽余,亦不可视为他人,不以分给。
【出处】《袁氏世范》
【大意】嫁女时置办嫁妆,应该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可如果确实家道殷实,也不可把她视作外人而不分财产给她。
【原文】人之德性出于天资者,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有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常人不自知其偏,以其所偏而直情径行,故多失。
【出处】《袁氏世范》
【大意】人的品德、性格从生下来就各有各的缺陷。有学问、修养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了。普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任意作为,率性行事,所以造成许多过失。
【原文】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出处】《袁氏世范》
【大意】一个人品德高尚,自然会受到人们得敬重;一个人才能出众,自然能令人信服。
【原文】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出处】《菜根谭》
【大意】不昧着良心,不绝情绝义,不浪费物力财力——这三件事可以为世间树立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的精神体系,为百姓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实现其生命的价值。为后代造福。
【原文】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出处】《增广贤文》
【大意】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原文】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出处】《老残游记》
【大意】如果人人公正廉明,都可以为集体利益或者他人考虑的话,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争端了;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自私自利,那么世界就变得乌烟瘴气了。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出处】《朱子家训》
【大意】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不谙世事,经典书籍仍要阅读。
【原文】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出处】《自春徂秋,偶有所触……》
【大意】如果连自己的心都控制不住,又怎么能够战胜客观世界呢?
【原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出处】《默觚·治篇八》
【大意】一个人独自举起重物可能会很困难,但许多人一起行走则容易走快。
【原文】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出处】《格言联璧·持躬》
【大意】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
【原文】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出处】《格言联璧·从政》
【大意】人生的每一天,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官的每一日,都要坚持做善事好事。
【原文】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出处】《曾国藩家书》
【大意】一个家族能够保持俭朴的传统,那么家族就会兴旺起来。个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如果家族中人能够勤劳俭朴的话,那么生活便不会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