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位来自南京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近日赴京接受表彰;这两天,我市选手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摘金夺银——他们的职业风采和精湛技艺令人钦敬。高素质劳动者是怎样炼成的?带着这个问题去探寻各级劳模、先进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们荣誉背后的故事,常常会听到“工匠精神”一词。
“工匠精神”并不只属于狭义的“工匠”,而是适用于所有行业和岗位劳动者的“精进密码”。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到“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从车间里的技术创新骨干,到支撑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勤学苦练、热衷钻研,才能磨出好本事、创出好作品,才能掌握一流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面向未来,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担起建设工业大国、制造强国的历史重任。
我们当前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必须厚植涵养工匠精神的土壤。这一“土壤”中,要有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坚守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的劳动者不吃亏,来扭转过去“学而优则仕”“工人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的陈旧观念和不合理现象;这一“土壤”中,还要有利于培育劳动能力、利于劳动者搞创新的条件,让劳动者不仅爱劳动、会劳动,而且懂技术、能创新。
这样的环境与条件,需要企业、学校、政府、全社会协调联动、共同创造:用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更充分地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更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搭建更加完善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
近年来,南京在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实用型技能人才。今年南京作为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城市,积极推动改革,出台《关于落实我市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若干措施》,提高了职工培训的补贴标准。从中央到地方,从院校到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涵养工匠精神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劳动者也越来越能清晰感受到追求工匠精神给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日前发出倡议,呼吁全国各行各业的同志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坚守工匠精神,才能有更强大的底气来成就人生理想,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成就劳动者的骄傲。
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