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圈群生活组队“刷馆”,六朝博物馆里——做志愿串出一个个“同心圆”
2020-12-18 09:51:00  来源:南京日报  

每逢周末,六朝博物馆讲解志愿者顾静秋都会抽出大半天时间,到馆服务。自从2018年以来,志愿服务占据了她生活的半数时光。在这里,她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者。一群人或是在馆里服务、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又或者组队到附近的扬州、苏州、常州等博物馆“刷馆”,志愿服务成为他们圈群式生活的一个缩影。

志愿者一拖十、十拖百

“各位好,欢迎大家走进六朝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内,徐坚的身边围着十多人,她正一边指着馆内藏品,一边如数家珍般地将藏品的历史与典故娓娓道来。2019年退休的她,一辈子都在跟电力系统打交道,对历史是“门外汉”。退休后一次朋友聚会时,她遇到了六朝博物馆的“资深”志愿者罗建,从此与志愿结缘。六朝人崇尚青色,所以六朝博物馆志愿者的名字就叫六朝青。“六朝青”的选拔竞争十分“激烈”,馆方每年都会收到数百份申请,而最后通常只有20多人可以入选。入选后徐坚手抄了厚厚40多页的讲解词,一有时间就在馆里逛,对着文物默念稿子。她说,文物看得越多,就越能感受文化的魅力。

如今,她也成了那个喜欢跟朋友分享志愿心得的人,志愿服务成为了一个圈,将志愿者们一环接着一环扣在了一起。

“服务越久,知识的半径就越大”

吕世琳2018年成为“六朝青”一员,已经服务了3年。对六朝文化认识得越多,吕世琳就对六朝那段历史越是深深着迷。

吕世琳说,馆内复原的六朝时期餐饮、起居等场景,常常让每一个参观的游客体会到历史一代一代的延续。“比方说食物,我们能看到在千百年前的六朝时代,古人们的食物、餐具和餐饮结构跟如今都有着相似之处。这种场景加上我们的讲解,就能让现场很多人感受到历史其实从未远离,它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服务越久,吕世琳说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体会到古人发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慨。因为面对中华文化的浩瀚,每个人真正接触到的可能都只是一个个碎片,哪怕是在历史一瞬的轻轻一瞥,都能找到自己的“盲点”。

更多的志愿者也是有同样的感受,历史扑面而来的震撼和凝聚力让他们逐渐难以割舍,纷纷成为“六朝圈”的一员。

六朝博物馆串起志愿者“同心圆”

“六朝青”志愿者里人才济济,馆里的志愿者之家被布置得温馨舒适,志愿者们在这里互相影响,串出一个又一个同心圆,不断向外扩散,更多人开始将自己的休闲生活变为“组团”做志愿。

志愿者之家里有历年来志愿者获得的各类奖项奖杯,有志愿者们上岗时用的水杯、服饰等,还有一个大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六朝史料和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介绍、日历等周边书籍。这些都是“六朝青”们外出参观时带回来的,房间里的诸多装饰、照片墙等也是志愿者的“手笔”。休息时间里,他们不时会取一本书翻翻,感受六朝时光扑面而来。

志愿者中,有医生、有警察、有民俗学者、有花艺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志愿者的相互交流如同一个个同心生发的圆,拓展了每个志愿者的涉猎和学识,也给彼此的志愿服务工作带去更多新意和坚持的动力。

“这里形成了一个特别融洽的圈子,每个人都热爱文化,愿意学习。周末的时候,我们还会约上几个人,一起到附近的扬州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去‘刷馆’,看他们的志愿者是怎么讲解的。可以这么说,在六朝的志愿服务占据了我生活的大半时间,但能跟这样的朋友们在一起,我觉得生活格外充实。”顾静秋告诉记者。

南报融媒体记者张源源

责编:唐凯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