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确诊骨髓灰质炎、左腿残疾,童年里艰难求医尝遍苦楚,青年时双手打拼创业过活。1976年出生的朱金政在40岁重新出发,开始琢磨如何带领着一群残疾人自力更生、感受快乐并赢得尊重。他说:“我常常忘了自己是残疾人,希望大家也忘记。”
“相信我们,一定行!”
7月25日,暑意正浓,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同心社区3楼宽敞明亮的手工室内,几名残疾人正在代工制作羽毛球。隔壁房间里,整齐陈列着绘画、烘焙、拓印等手工作品。这些颇具美感的作品都是出自残疾人之手,每天在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里奔走忙碌的“带头人”朱金政也是一名残疾人,他还有个身份:浦口区“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浦爱同行和残疾人之家共有15名员工,3名健全人,其余都有不同程度残疾。他们争取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餐、护理等生活服务,同时想方设法帮助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增加收入。
有一次,朱金政为“接活”联系上一家外地扎花厂,他上门自我介绍,对方却不置可否地表示:“我们这是出口产品,产品的合格率要求是99%,你们能行吗?”
“相信我们,一定能!”朱金政的话掷地有声。
为提高产品质量、兑现承诺,朱金政和参与的残疾人一道研究、学习,严控产品质量关,交出作品时,厂家对他们非常满意。如今,这项业务双方已经合作了7年。
“朱哥,我们这批订单没有一件返工的。”一名参与制作的残疾人开心地跟朱金政“报喜”。虽然收入不高,但每天早上,一定有人提前半小时早早“到岗”,享受用双手劳作获得的充实时光。
“既然要做,就一定做好”
3岁那年,朱金政确诊脊髓灰质炎,左腿残疾,他的童年时光在漫长的求医之路上度过。
读书时,他要学着融入同学。“我不能跑跳,就想办法加强学习,多跟大家交流。”朱金政说。
“上中学的时候,父母给了我一个任务,晚自习下课等我妹妹一起回家。”朱金政表示,父母他们一直把他当作男子汉,这份信任与支持培塑着朱金政奉献担当的品格。
走出校门,朱金政面临着自力更生的挑战。他读的是农技专业,一心想回馈农村,但处处碰壁之下,他拜师学艺开起电器维修店,一干就是20年。
“我哪里会开店做生意,我最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画画,但生活从来不跟你风花雪月。先把肚子填饱了、把家人照顾好了,才能去想其他。”朱金政本来性格内向,但一天天开门迎客的摸爬滚打里,也逐渐练就与人交往的游刃有余。
2008年,基层社区要找一位能协调服务地区残疾人的专职委员,朱金政被推荐选中,负责为辖区内100多位残疾人申请相关救济以及统计发放康复辅助器具,工作辛苦而又繁杂,仅能获得每月200元的兼职补助。
“既然做了,就必须做好。”这是朱金政一贯的做事风格,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每位残疾人的情况,一一登记并将下拨物资落实到位。
“劳动和参与才能体现价值”
1999年,朱金政成为父亲。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倾听着内心的声音。
他并不喜欢开电器修理店,做得好是内心责任感使然。多年来,朱金政的生活状况与健全人无太多异样,可他一次次走进残疾人家中才发现,有的残疾人几乎一辈子都没进过电影院或逛过公园。
每走访一位残疾人,朱金政的心中都会有不小的感触。
2015年,在地方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朱金政正式转行,办起浦口区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为争取社会资源,以期为残疾人提供就餐、护理等生活服务,他四处奔走,组织大家逛公园、看电影、唱卡拉OK。
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的雷女士一度悲观且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她几乎把自己关在家中,人近中年都几乎没有外出旅游过。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建了微信群,开通微信公众号,一群残疾人在群里相互问好,一起晒旅游活动美图,雷女士终于打开尘封已久的心门,她第一次走进公园,与其他人一起游玩说笑。
“劳动和参与才能体现价值。”朱金政说,让残疾人找回自信,寻回丢失已久的快乐,这只是第一步,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自强,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这才是朱金政想要达到的目的。
“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集康养、帮扶、辅助性就业等多个功能区于一体,致力于在增加残疾人收入的同时,实现残疾人的个人价值。
朱金政对帮扶的每位残疾人进行实地走访,深入到被帮扶者的家庭生活,了解其真实情况,根据他们的个人特性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陈玉涵患有智力二级残疾,家中只有一位文盲母亲照顾她。朱金政发现了她的创作天赋,邀请陈玉涵进行绘画设计,帮助她开办公益性画展,将她的作品印在帆布包等产品上进行出售,帮家庭增加收入近万元。
朱金政先后被评为浦口区自主创业先进个人、南京好人、江苏好人。目前,他还在注重培养组织中的年轻力量,一群人努力前行,想让“浦爱同行”的触角和理念影响到更广,让每一个残疾人不再困在肢体里,去追寻精神上的光。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源源
实习生张杨 通讯员凌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