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一辆满载着趣味科技展品的“大篷车”缓缓驶入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中心小学。这场由市、区科协联合晶桥镇关工委、晶桥镇社区教育中心、晶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的“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奇妙的科学体验,来自南京市科技馆和晶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者们更是以耐心的讲解与贴心的服务,让科学的好奇与茉莉的清香在校园里交织。
活动现场,晶桥镇中心小学的操场瞬间变成热闹的“科技乐园”。“天鹅绒触觉”展台前,孩子们排队将手伸进装置,明明是金属板,却触摸到如丝绸般柔软的触感,四年级学生李紫桐瞪大眼睛问:“老师,它怎么和我家的茉莉花瓣一样软?”“这是触觉错觉,金属板上的细齿振动,让大脑误以为摸到了柔软的东西,就像风吹过茉莉花丛,叶片晃动带来的温柔感。”南京市科技馆的志愿者笑着解释道。
另一边的“最速降线”展品前,几个孩子正比赛谁的小球先到达终点。当看到沿曲线轨道滚动的小球比直线轨道的更快时,他们纷纷发出疑问。晶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用孩子们熟悉的“山坡”打比方:“就像从村后的山岗滑下来,不是直直的路最快,这条曲线能让小球‘攒足力气’,所以跑得更急。”孩子们听得入神,还拉着志愿者反复实验,记录不同轨道的小球用时。
“锥体上滚”展品则颠覆了孩子们的认知——看似向下倾斜的轨道上,圆锥体却慢慢“爬”了上去。“它是不是有魔法?”面对孩子的追问,志愿者拆解原理:“轨道两端高低不同,圆锥体的重心其实在往下移,就像我们推着小车走下坡,看着车在‘上坡’,其实重心在下降。”现场,孩子们还尝试调整轨道角度,观察锥体的运动变化,玩得不亦乐乎。
除了力学展品,声光电类互动同样吸睛。“声驻波”装置中,随着声音频率变化,塑料泡沫颗粒在管道内排列出整齐的“波纹”,志愿者用手机播放一段茉莉花民歌,颗粒随之形成错落的图案,“这就是声音的形状,你们听的民歌,其实藏着这样的‘线条’。”“听话的小球”展台前,孩子们操控气流,让小球悬浮在半空,“像牵着一个看不见的气球!”五年级学生王浩宇兴奋地说,还试着用不同角度的气流“指挥”小球移动。
“共振环”的嗡嗡声、“机器狗”的灵活舞步,更是让校园充满欢笑声,孩子们围在周围,模仿机器狗的姿势,志愿者则耐心讲解传感器如何让机器狗“听话”。而在“八皇后”趣味数学区,几个爱思考的孩子正拿着棋子尝试排列。最特别的是“保尔加利正方形”展台,孩子们将四块“缺角”的板块拼成正方形,再加入一块小正方形,竟依然能严丝合缝。“这是视觉错觉的小技巧,其实藏着巧妙的空间。”志愿者的讲解,让孩子们对图形奥秘充满好奇。
“通过挑选贴近乡村孩子认知的展品,用他们熟悉的自然场景类比科学原理,让科技教育像茉莉花香一样,悄悄‘溢’进乡村孩子的心里。”晶桥镇关工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南京市和溧水区科协还将会带着更多展品走进溧水的乡村校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触摸科学,种下“科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