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20日,在张家港市大新镇中山村“稻花香俚”婚姻文化户外基地,微风轻拂,绿草如茵,白纱飘动,一场与众不同的集体婚礼吸引无数人驻足观礼。
16对新人手挽手,肩并肩,沉浸在幸福之中。“今天的婚礼,简单、自然、环保,场地很美,仪式既独特又富有创意,值得一生回味。”新郎王先生握着爱人的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参加此次集体颁证婚礼,小两口说,婚事简办文明办,是新时代年轻人期待的结婚新模式。
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明力量。
近年来,张家港市大新镇把移风易俗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传承与弘扬、示范与引领,厚培文明沃土,构筑精神高地,文明已成为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楼道、田野间,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群众幸福的笑脸上。
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引领新时尚
在大新镇大新社区居民赵国兴家中,有一张他无比珍惜的“全家福”:一家三口,手挽着手,冲着镜头,喜笑颜开。这是他们家搬进新润花苑新家第一天的合影,由大新社区专门聘请的摄影师定格。
“在过去,搬家是件大事,又要放鞭炮,又要大摆宴席,有的一吃就两三天,既影响环境,又花费不少钱。”赵国兴说,但搬到新润花苑时,社区送上的一份“文明乔迁礼”帮他解决了这个烦恼。
不仅拍摄免费全家福,社区党员志愿者还上门张贴红彤彤的乔迁联,小区电子屏还送上乔迁祝福……一系列贴心服务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感受到了清新的文明之风。
这股文明新风,同样吹到了长新社区。
前不久,新人朱兵和郭莹莹来到长新社区,填写《大新镇简约文明办婚承诺书》和《大新镇简约文明办婚奖励申请表》,承诺文明操办婚礼。“我们要办一场文明简约、节俭适度且富有纪念意义的婚礼。”朱兵说。
婚俗改革,重新定义“幸福观”。
作为张家港市婚俗改革试点乡镇,大新镇打造“爱由‘新’生”婚姻家庭服务品牌,开展“为爱导航”“为爱承诺”“为爱续航”“为爱驻守”“为爱减负”等婚姻家庭服务项目,为新人们提供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辅导和离婚疏导服务。
该镇12个村(社区)先后设立红白理事会,发挥事前宣传、事中审核、事后确认的作用,认定新人文明节俭办婚情况,推出“一份特色文创纪念品、一次户外婚礼预约服务、一笔文明婚礼奖励金、一次社会名人证婚、一套婚姻家庭课程包”的“文明婚俗礼遇”。
一对新人联系两个家庭、几个家庭带动整个村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用好家风带动好乡风,健康婚俗已在大新蔚然成风。
长新社区建设特色婚俗文化长廊,融入传统中华美德、孝贤家风、爱情文化等元素,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中山村打造“稻花香俚”婚姻文化户外基地成为港城有名的“打卡点”,不少新人选择在此举办户外婚礼。
大新镇还制定《“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提升行动方案》,将移风易俗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文化品牌活动,培育文明家庭,通过良好家风带动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在广大党员、村干部和志愿者的带动下,文明新风日益充盈广大乡村,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群众的习惯和自觉。
项目引领,志愿服务汇聚“正能量”
在大新镇长江沿线岸坡,总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群“红马甲”一手拿着编织袋,一手拿着钳子,弯着腰,在江堤附近拾捡垃圾。
他们是新海坝村的“海坝护卫队”,每天都要到江堤“打卡”,实现长江大保护工作不断档、守护不停歇,目前已解决生态问题近百个。
“做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一天不穿上‘红马甲’,就好像一天都没做事似的。”“海坝护卫队”成员陈志保说。
像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大新镇每天都在开展。
今年,大新镇共发布重点志愿服务项目106个,涉及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文艺等6大类,以志愿力量凝聚小镇大爱,让文明观念融入百姓生活。
“河小志”志愿服务队在培育和传播生态文明中打头阵、当先锋,动员广大青年常态化参与保护长江、河湖工作;巾帼志愿宣讲团走村入户讲好大新故事,传播社会文明。
从“一抹红”到“一片红”,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志愿服务精神不断传承。
近年来,大新镇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党员干部率先示范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鼓励广大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重点发动道德模范、退休教师、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大学生等成为志愿者主体,引导群众自觉成为文明实践的践行者、宣传者。截至目前,大新镇共有58支志愿服务队伍、496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总时长67万余小时。
在此基础上,大新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用先进文化涵养人,让身边榜样讲述身边故事,传递向善向上、勤劳奋斗精神。
在大新镇,有位“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王志勇,他投身志愿服务15年来,为汶川地震捐款,帮扶贫困家庭子女,从一名普通的蔬菜销售个体户成长为团队小伙伴最敬重的“卖菜哥”。近年来,在他的带动引领下,已有298人加入他的“牵手成长志愿服务队”和“乐美夕阳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300场。
做优服务,离不开载体支撑。大新镇在各村(社区)打造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实现全镇覆盖的同时,搭建起文明实践“云”平台,在线上策划开展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不掉线”。
共建共享,田间地头“劲吹”文明风
每天一大早,龙潭村党总支书记胡爱忠都会拿上文明积分记录簿,挨家挨户上门检查卫生情况,并进行打分。去年开始,龙潭村创新探索文明积分管理体系,将道德素养、人居环境、遵纪守法、对村贡献度等方面的10个正面清单项目、12个负面清单项目、5个一票否决项目列入考核,每月不定期定向进行打分,并将该积分作为村民择优评先、给予奖励的重要依据。
“现在大家都很有素质了,环境卫生方面基本上没有扣过分。”胡爱忠说,加分多了不仅能兑换日用品,还有机会获得荣誉,现在大家还会争着做好事,整个村的风气越来越好。
依托“智慧龙潭”小程序,龙潭村建立全村文明积分数据库,并将文明积分结果作为龙潭村村民择优评先的主要依据,有效量化农户行为,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激活村民自治新动能。
文明滋养下,基层治理得心应手。
桥头村“老娘舅”村民议事会上,村民柳洪生与其他议事会成员围绕村民在河堤上安装简易蔬菜大棚的情况进行讨论,寻求解决办法,以保护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经过商量,议事会成员找到种菜村民,说服引导其自行拆除大棚,在此区域补种绿植,并安装警示牌,起到告知和提醒村民的作用。
大新社区新茂花园的“文明楼道”则凝结着所有居民的心血。打造之初,有的居民将废弃花生壳、鸡蛋托等材料变废为宝,制作成手工艺品装扮楼道,引导居民保护环境;有的居民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拿出来,与楼道居民共享;有的居民加入新茂花园自管委,主动加入到维护小区环境的活动中。
文明,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文明,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今年,大新镇还将目光投向商圈,发挥4个社区“大党委”轴心作用,组建涵盖商户、物业公司、社会组织、职能部门等成员单位的“红领商居”党建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文明经营、优品推介、邻里共治、志愿服务、典型选树五项“红领行动”。
同时,大新镇优选90余名“行动带头人”,组建“市民巡查团”“文明合伙人”等“海棠先锋”队伍,巧用商户公约、商圈积分管理、星级商户评比等形式,激发商户自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常来常往、商居共治、联动办事。(记者 杨溢 陈梦娇 苏报通讯员 钱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