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县级市首个国家高新区,昆山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城市,进一步为城市发展铸魂。
昆山是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戏曲的高雅与地区的繁荣让这面折扇左右生风。作为昆山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昆山高新区与生俱来镌刻着“文化之魂”的基因,并不遗余力地守护、传承、发展着,让古老的“百戏之祖”焕发新光彩。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每到周末的夜晚,大渔湾湖滨风情商业街的昆曲茶社里就会传来阵阵优雅婉转的昆曲声。在这里举办的昆曲、评弹等表演,吸引了众多居民群众前来听曲、品茶。“昆曲茶社很有以前剧场的感觉,演艺人员的服装和妆发都很精致,演得有声有色,演出还有字幕,值得来。这是昆曲的魅力,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居民沈女士说。
在昆山高新区文体活动中心四楼的非遗传习基地,苏绣(昆山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昭艳,正在为学员们演示苏绣的技艺手法。“我是新昆山人,从小学习刺绣,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刺绣艺术。选择来昆山高新区,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文荟萃能够很好地传承苏绣手艺。”她表示,今年已经在大西门商业街开设了一家新的品牌店“昆绣”。店内有近2000款绣品,包括昆曲人物双面绣、并蒂莲双面绣、昆山三贤人物绣等精美作品,也有不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绣品,使传统刺绣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昆绣”致力于培养非遗传承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前来报名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既要让遗产“活起来”,更要让遗产“传下去”。昆山高新区一直坚持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非遗作品展览、非遗文化讲座、非遗公益课堂等一个个活动,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当下。
盛夏的清晨,来娄江河看一次龙舟竞渡,在大西门学一下苏绣(昆山刺绣),傍晚再到大渔湾享受一场昆曲盛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城市发展优势,这也成为昆山高新区加快产业发展、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石。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举措。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在苇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生动的“先锋少年梦想课堂”正开课,来自“邻聚力”志愿者团队的老师给社区孩子们上了一场“玩转童趣 变废为宝”垃圾分类主题课。老师生动风趣的讲解让孩子们懂得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现在,我们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热闹非凡,有前来听理论宣讲的居民,有开展文化活动的志愿者,也有带孩子来参加特色文体活动的家长……”苇城社区党总支书记说,社区以多方共建、服务群众为抓手,积极拓展社区文明实践“交友圈”,进一步实现了组织优势、阵地资源、服务功能的高效统筹。社区还建有文明十二条主题公园,持续激发了社区文明实践新活力。
生动活泼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正撒向昆山高新区,在居民群众心间悄悄发芽、开花、结果,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截至目前,昆山高新区共建有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地),构建了辐射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昆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昆山高新区这片热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基地)成为新的文明阵地;一场场文明活动精彩纷呈;一项项志愿服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文明新风正“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每一个角落、精神文明之花正在这片热土上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