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下煤窑,17岁参军,至今身上还留着一颗子弹。”近日,抗战老兵李振邦在家中坐得笔挺,将那段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峥嵘岁月向记者娓娓道来。
1927年,李振邦出生在山东省淄川县南韩村。幼时母亲和二姐相继因病去世,父亲忍痛将两岁的妹妹送人。“一家全靠父亲和大姐撑着。”日军的掠夺让日子更难熬,“他们抢粮食、烧房子,见了老百姓就打骂。1939年腊月廿九,河东村的烟烧红了半边天。”李振邦的声音带着颤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光冲天的午后。
那年他12岁,大姐刚嫁到河东村。日军到处点火,残杀平民百姓,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河东惨案”。“枪声像爆豆子,南边的烟浓得化不开。”他和父亲急得直往河东村跑,冲到大姐家时,看到大姐的房子几乎全被烧光。当时,他攥紧了拳头,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去参军。
13岁那年,为给家里挣口饭吃,李振邦走进了日本人在罗村地区一带开设的煤井。“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那不是人干的活。”他说,煤窑里漆黑一片,矿工被叫做“煤黑子”,一班要干24小时,塌方、透水随时能要命。苦难中,反抗的火苗在暗中燃烧。“老矿工们总让我们带纸包上井,起初不知道是啥,后来才明白是炸药。”这些炸药被悄悄交给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送到抗日武装队伍手中。“日本人查得严,可没人怕,都想着‘多送一点,就能多炸几个鬼子’。”
17岁时,经人介绍,他转到日本人开的猴子山铝矿,有一次,他被安排给矿上的日军炮楼送水。几天后,一个戴斗笠的庄稼汉总与他闲聊,“他问炮楼的情况,我起初不说,后来觉得他像八路军——我知道他们专打鬼子。”
确认对方是武工队的祁炳胜后,李振邦成了“秘密侦察员”。“他让我谎称‘次日有事’,叫人多送水,为行动做准备。”1945年5月的一个清晨,他按计划喊门,武工队员一拥而入,“没怎么费劲就缴了敌人的械,十几个敌人全成了俘虏。”武工队员们又放了一把火,烧了日军的炮楼,押着俘虏,去了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千峪。
1945年7月,李振邦正式加入八路军,部队番号是鲁中军区警备一旅一团特务连(后被划归鲁中军区第八纵队)。父亲送他时说,跟着共产党,准没错。带着这句话,他背着枪离开家,义无反顾投身革命。
如今,李振邦在苏州安享晚年,家中的墙上挂满了他穿着军装和战友的合照。“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总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说,他今年特地回了一趟老家,去烈士陵园看了一看,“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好日子,我替他们多看看。”
老人也常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要记得,国家弱了就会被欺负,老百姓就会遭殃。现在没人敢欺负我们了,这是无数人用命拼来的。”老人颤巍巍地敬了个军礼,他眼中的光透着战火中淬炼过的坚毅,也透着对和平年代的珍视。(记者 时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