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走进农耕课堂 劳动伴我成长
徐州积极探索中小学农事教育实践路径
2024-03-26 09:19:00  来源:徐州日报  

有的孩子松土整地、有的孩子用镢头刨埯、有的孩子抬水浇水、有的孩子撒播菜种……春分时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小农场里忙着点种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农作物,现场一派火热的劳动景象。

在该校校园东侧有一块闲置空地,被开辟成了面积约400平方米的“躬行农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时令特征,适时栽种农作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师生全程参与翻地、施肥、选种、浇水、养护等一系列劳动实践,学生们不仅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磨砺心智、快乐成长。

民以食为天。在劳动教育体系中,农事教育最接地气。重拾农事教育这一优良教育传统,让学生放下书本、走出书斋、奔向田野,既回应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徐州市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因地制宜创新课堂形式,积极探索中小学农事教育的实践路径,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农事”

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堂

“2018年我校利用校园空地,因地制宜开发了‘躬行农场’,三年级至六年级每个班级分得‘一分田’,每周开一节劳动课,配备专用教师,班级的每块‘责任田’都落实具体项目。”行知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梁艳说。

该校结合国家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及小学学生实际,通过融入学科、课程引领、课题牵动三个路径,开展探究与实践劳动教育。学校在播种日、管理周、采摘月、收获节安排了相应的劳动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播种过程的辛苦、享受丰收的喜悦、体会“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劳动光荣”的观念。经过两年的实践,学校的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也有所悟、有所得。孙晶老师立项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城乡接合部小学“田润童心”的习作教学研究》;董月茹老师立项市级课题《“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田润童心”习作教学的案例研究》。如今在习作教学、思想品德培养、自然科学教学及劳动专项教育中,“躬行农场”作用日益突出。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教育局深挖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特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在全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建议清单中,每个学段的任务都涉及到了农事教育相关内容。如安排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识别常见的农作物,了解蔬菜的播种方法,尝试记录一种蔬菜、瓜果的生长、采摘过程;让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参与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尝试种植果蔬、花草;要求初中阶段设置班级“植物角”、校园农场,让学生记录农作物从播种、养护到收获的全过程;结合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农耕劳动等。

近年来,徐州市落实最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各校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课程设置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块。在各校生产劳动板块中,农事教育都占较大的权重。

精心筹划

让劳动教育与书本知识深入融合

农事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体力劳动层面,还需创新形式与内容,将劳动教育和书本知识相结合,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在各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全市各学校日益重视农事教育课的创新与拓展,形成了以校内劳动为主体,根据学段设定各具特色的农事教育主题活动。

近日,记者在第三十五中学探访发现,求是楼前开辟出了“扶轮小菜园”,种植甘薯、红薯、紫苏、辣椒、茴香等农作物;弘毅楼后建成“扶轮蚕桑园”,以桑养蚕。据悉,学校文创社的学生还用蚕茧、蚕丝做成各种工艺品进行售卖,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我们通过定期举办‘农事劳动小能手大赛’,为同学们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第三十五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兆峰介绍,学校围绕农事劳动PK赛、农产品烹饪与营养我做主、农业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三个方面设置主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体现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感悟,以此倡导劳动教育理念、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培养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语文课上写红薯观察日记,在英语课上读关于红薯的绘本故事,在美术课上给红薯“大变身”……薛湖小学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发了“四季之歌”特色课程,在学科教育中构建耕读课堂。“我们将国家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对农事劳动课程进行阶梯式创意设计。”薛湖小学校长刘龙亭说,学校突出室内课程与室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耕读课堂的配套主题活动,多样化呈现学生劳动成果。

新城实验学校打造了集生活技能、农事体验、信息技术教育等于一体的“少年农学院”“食育空间”“五育空间”,学生从中可以自由体验种植采摘、智能水培、面点制作等活动的奥妙和乐趣。

该校还持续开展“开耕节”“犁人节”“颂麦节”“庆丰节”等节日主题课程,让学生们在浓浓的节日劳动氛围中掌握技能、愉悦身心,树立“做天地间一株麦子”的学子形象。

因地制宜

破解农耕实践场地有限难题

“相关课程挺好,就是实践的地方有限。”这是很多师生的心声,也反映了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

徐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共2400余所,在校生222万人,其中基础教育在校生185万人,位居全省第一。如果真正让师生们甩开膀子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破解实践场地有限的难题。为此,徐州市多措并举,将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融合,探索农事教育协作发展的有效模式。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以创新为引领,市教育局加大力度建设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基地课程研究,以考核促建设,促进基地全面发展。目前在9个县(市、区)建成10家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大部分基地开设涉农实践课程。

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旅游景点等资源进行体验式劳动教育。解放路小学近日将劳动课搬进城郊家庭农场,师生们走进80亩稻田,聆听农业专家专题讲座,认识各种农作物,体验劳动的甘苦,感受劳动的光荣;许多学校还组织学生深入大洞山万亩石榴园等生态景点,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养护等劳动。

充分发掘校园周边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场所。何桥镇中心小学结合其省级劳动实践类项目课程“田园实践家”,链接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果蔬创新培育基地、何桥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江苏省瓜蒌种植基地等,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动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第三十五中学先后与铜山现代农业园、解忧公主桑蚕文化基地、汉王镇紫山艺术村等单位合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

充分依托科研单位、高职院校等资源扩大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市第一中学等9所中小学与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签约,共建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市高级中学、市第三中学、青年路小学等学校与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联合各相关部门,开展主题农耕研学活动,已有4000余名学生走进田间和农作物实验室,沉浸式学习农业知识,感受科技魅力。

下一步徐州市将努力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劳动课教师队伍素质;编写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劳动课教材,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打造具有徐州本土特色的农事教育品牌等,通过农事教育让学生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本报记者 樊海涛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