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典范城市要美在“形”、更要美在“心”。我市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坚持“向心而行、向美而进”,不仅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彰显近悦远来的城市形态之美,还充分发掘城市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品质塑造文明风尚,实现了文明常州的“内外兼修”。
本报记者 朱雅萍
持续十多年的文明创建,不仅给常州带来了城市面貌的蝶变,更有城市气质的聚变。
以城市善治,彰显生活之美;以浸润心灵,彰显文明之美。常州,崇德向善的基因世代赓续,明礼诚信的美德古今相映,深耕文明的足音铿锵前行。
城乡面貌“美”起来
为了还市民一个清爽悦目的城市天空,我市于今年起大力推进空中线缆治理提升行动,对“空中蜘蛛网”进行全面治理提升。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向这一城市管理“顽疾”开刀。溧阳市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思路,累计整理缆线31.4万米、废除缆线17.29万米。良好的整治成效,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
以绣花功夫塑造环境之美,改旧、拆违、治乱、添绿、增美……社区这个城市文明的基本单元被不断扮靓,市民的“生活圈”日益成为“暖心圈”“文明圈”;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让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全域美”。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我市积极编织“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深入开展非机动车治理提升行动、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治理提升行动、居民小区治理提升行动等,有效破解停车难、交通拥堵、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
乡风民风“美”起来
“过浪漫七夕,树婚嫁新风。”今年七夕节,金坛区深入开展以“减陋习、减负担、减攀比、减铺张”为主题的婚嫁移风易俗“七个一”活动,在全区大力弘扬“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观,树立“重感情、轻彩礼”的彩礼观,以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新时代文明新风尚促乡村振兴。
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今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治理高额彩礼 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全面营造婚嫁新风尚。而在我市很多地区,这一新风尚已经落地生根、结出果实。常州经开区遥观镇勤新村作为全国文明村,这些年就通过村红白理事会的推动引导,让婚事新办简办蔚然成风。
美好的乡风民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美风景,也是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根基。我市注重发挥全国文明村镇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切实治理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让乡风民风为之一新,让老百姓真正尝到甜头。
城市气质“美”起来
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在新北区“书香三井·阅读点亮心灯”活动中,三井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邀请常州图书馆专家学者、河海大学教授、外卖小哥、人工智能科创港的年轻员工、社区阅读爱好者等走进镜头,以切身体验为阅读代言,一起做“三井阅读”推广人。
一座文明典范之城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我市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城,进一步彰显“红色、工商、名人”三大文化标识,让文化浸润到人们灵魂深处、流淌到城市各个角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润城市文明风尚、培育城市文明新人。全市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3个实践所、1000余个实践站通过丰富多彩的理论宣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市民赓续红色基因,进而依托“五大平台”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多年来,我市以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的优秀文艺创作鼓舞人心,以《烛光在前》《陈奂生的吃饭故事》等一批文化精品激活了常州人向上向美的文明因子,以文化广场、秋白读书节、中吴文化艺术节等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彩纷呈,让书香弥漫全城、让文化浸润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旋律更加深入人心、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