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打造南通古城保护发展示范区
在寺街、西南营改造工程中,既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又留住历史文化记忆——
2021-07-20 08:30:00  来源:南通日报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

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历经10多年、几度上下,终于有了标志性进展。

前不久,省级文保单位,也是街区内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明清古建筑群——南关帝庙巷明清住宅建筑保护性修缮正式启动。

辗转数年、几度修改的《南通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完成公示,居民腾迁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崇川区成立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指挥部,区人大常委会接下这一重任,在区相关部门、和平桥街道通力配合下,指挥部成立不到一年,多个“老大难”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摸索探索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迭代新路。

百姓实惠, 腾迁顺利开展

“指挥部成立后,我们从寺街、西南营南北两片实地调研,大家心里沉甸甸的。”

谈及街区保护,指挥部指挥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曹金海坦言,“既骄傲,又心酸。”

骄傲的是,“国宝”天宁寺保存完好,留下了南通城的根;心酸的是,“群众的居住环境差到不可思议”,屋外大雨、屋里小雨,上厕所还要往外跑。

“要找到保持城市历史风貌与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跑遍寺街西南营的背街小巷后,指挥部达成共识。

街区保护,首先要解决好居民腾迁问题,这是最基础、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按计划,共需腾迁居民2000多户。“群众腾迁意愿非常强烈,但总体进展相对滞后。”

和平桥街道城建办卞骏峰介绍,首批腾迁于2017年8月启动,“基本上是一年一批次,至2020年6月腾迁700多户。”

与保护进度相比,腾迁进展迟缓。一方面是主城区房源不足;另一方面是街区内房屋权属、土地等问题错综复杂。

两大“拦路虎”如何破解?

用代表担当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区人大引导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担当作为。

副指挥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建伟介绍,指挥部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协调争取市区黄金地块的房源,在源头上满足腾迁需求。

在此基础上,区人大在街道、社区建立“人大代表联合之家”,构建“一中心两站点九邻里”组织运行体系,协调市不动产中心、房管、税务部门为腾迁户开通确权“绿色通道”;牵头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等各方力量,成立“天宁家事法律服务社”,帮助居民解决矛盾纠纷。

“解困解难、自愿疏解、公开透明”,腾迁步伐不断加快。

指挥部成立后,街区先后启动4个批次的腾迁,短短一年时间腾迁900多户,创下史无前例的腾迁速度。

规划先行,留得住烟火气

实行“织补式、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方式,城市肌理不丢,传统格局不改……

今年5月,《南通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示,备受关注。

街区改造,规划先行。

在曹金海看来,规划是全局工作的“定海神针”。《规划》的形成,也是一个多方协商、形成共识的过程。

指挥部成立后,先后组织召开19次指挥部会议,专题研究协商方案设计;召开座谈会,征求寺街、西南营居民代表意见;同时,赴北京、南京、苏州等地考察,听取专家学者、在外南通乡贤名流的建议。

一个好的规划,其内里必然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与坚守,又有对未来的憧憬与雕琢。

“过去,一些地方历史街区的改造,只是孤立地保留文保单位,这样的改造,让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灵魂。”

区文旅公司总工程师张曹华自2017年起,参与了《规划》形成的全过程。

他介绍,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版本的《规划》强调,“摒弃‘大拆大建’,向‘小、渐、微’转变。”集中保留街区原本的肌理、居民生活场景,留住传统的烟火气。

打开这本厚厚的《规划》,古井、古树、水仓……每一个都有详尽的图文记载。

“活化传统保护,改善宜居水平,提升城市功能。”这是《规划》提出的目标。

“我支持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希望老街能保存历史文化的原汁原味。”

年逾七旬的摄影爱好者姚剑湘,在寺街生活了60多年,常年穿梭在寺街各个角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老街的点点滴滴,被称为“寺街守护人”。如今,老人已迁离寺街,但她对老街的未来充满希冀。

多方参与,追寻文化根脉

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是此次寺街、西南营保护的出发点、落脚点。

挖掘千年文化底蕴,指挥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街区保护。

寺街、西南营,是“崇川福地古通州”的文化根脉所在。

晨钟暮鼓的唐代名刹、蜿蜒幽深的宋元街巷、花木扶疏的明清院落、风情万种的民国建筑,还有官宦商贾的世居、文人雅士的云集、普通百姓的烟火气……寺街、西南营承载着南通人无尽的乡愁。

指挥部成立后,设立专项资金、协调各方资源,“街区的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力度空前。”崇川区人大代表、和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志明深有感触。

在指挥部支持下,街道邀请28位摄影家,成立“古城光影”工作组,对历史街区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全视角的纪实拍摄活动。坊隅巷陌、市井气息、习俗余风……历时一年编成《古城光影》画册。

联合江海文化研究中心、张謇研究中心,成立“南通六桥文化社”,邀请南通文化学者等编印《崇川根脉》;启动“静美寺街——百位长者口述历史影像志”项目,邀请辖区原住民、烈士后人,以口述历史的影像方式,串联起人们对文化根脉的追寻印迹。

随着文化梳理的不断深入,“海门府”“林氏御医世家”……不少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被打捞出来,和平桥街道濠阳社区副书记纪捷介绍。

“我们只有坚定不移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全力以赴留住南通的根和南通的魂,才能对得起历史和人民。”

修建并进,在深耕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天宁寺等一批重点文物的抢救性修缮正加紧推进。

曹金海表示,指挥部制定了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二三四五”计划,“力争通过五年时间,打造南通古城保护发展的示范区,使之成为近代第一城‘第一会客厅’。”

(记者 苗蓓 江姝颖)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