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渔民,对洋口港开发建设让出了家园,也得到了回报,100多名渔民洗脚上岸,走进了洋口港临港工业区的企业上班。”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三民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卫东在当年一期围垦指挥部办公室,讲述三民村干部群众当年支持洋口港开发建设的故事。
三民村由渔民、盐民、农民组成,村名也由此而来。陈卫东说,当年,为了开发洋口港,村里接到征用滩涂的通知后,立即召开动员会,养殖户一个个盯着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发问:“我们没了海上牧场,今后靠什么生活呀。”言下之意,让出大面积滩涂,实在不舍。
“大伙儿的生计,我们一起想办法,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让出滩涂,为洋口港建设腾出空间。”陈建话锋一转,“我带头把66亩紫菜滩涂让出来。”接着,村主任孟兵表态:“我也把300亩养殖滩涂让出来。”大伙儿一看,干部都作了表率,于是也逐渐从不理解转为支持。“经过村里协调,养殖户把养殖场搬到外地去了。”陈卫东说,陈建当时身患重病,从上海治疗一回到家里,就披星戴月登门入户做通了渔民的工作。
2003年12月8日夜,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洋口港临港工业区一期工程曹埠施工段第二层最后一条吹沙袋在增高过程中突然爆裂,上层被撕开长、宽分别为10多米的“T”形豁口,大潮咆哮疯狂冲刷,刚刚匡围的新堤危在旦夕。
险情就是命令,当时在围垦指挥部常驻的孟兵振臂一呼:“跟我上!”20多名身强力壮的村民与他一起奔赴现场,参加争分夺秒的抢险战斗。他们和围垦民工携手奋战了24小时,化险为夷。“这段抢险经历,我一辈子忘不了。”孟兵说着说着,眼眶湿润了。
开发洋口港,周边许多干部群众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在西太阳沙上建设人工岛,渔场退役,渔民开始转产。洋口港开发指挥部把工程测量任务交给转产的船老大,拉开了渔民改行的序幕。陈卫东说:“渔民徐建权就是典型的受益者之一,承担测量任务,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后来购买了拖轮、工程船,做起了海上风电设备安装、海上风电场运维等大生意。”
“洋口港开发为我们转产渔民打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新饭碗。”三民村渔民季卫东前几年因交通事故落下终身残疾,定为三级残疾,经过村里沟通协调和积极争取,他到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当了一名保洁工,4000元工资每月按时打到卡上。他开心地说:“没有洋口港开发,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
洋口港的开发,引来了许多大项目的落户,也实现了周边群众家门口上班的梦想。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450亿元,一期已全部建成投产。徐陈东夫妇就在基地上班。他今年42岁,家住苴镇街道九阳村,大学毕业后在江南的一家企业工作了15年。金光投产后,他携妻子回到家乡,在基地分别从事仪电和人事工作,每月有很不错的收入。夫妇俩在如东县城买了房子,每天开车上班,儿子在城里上学,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老有所养,特别对一些缺少自理能力的五保老人,尽可能安置到长沙敬老院。家住陆河村的吴胜祥今年78岁,入驻敬老院好多年。今年夏天突发急病,院内组织人员送往如东县中医院治疗,经查患胃穿孔,心脏也有问题,一度进入ICU。后经治疗,慢慢恢复了健康,现在能下地行走。住院期间,敬老院专门派了一个护工,24小时陪伴护理。
2022年,上海九如城集团接管长沙敬老院,走上公建民营之路,升级改造为如东九如城港城康养中心,拥有193张床位。长沙敬老院院长曹卫民说,院内倡导孝爱文化,每周都安排老人看电影、做手工等活动;每月举行一次生日会,向当月过生日的老人赠送蛋糕,帮助他们过生日。每逢节日都要加餐,今年中秋为老人们加了烤鸭和鲳鱼两道菜。
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学校是一座为洋口港新城区配套的现代化学校,建于2017年,是如东第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学生1700多人,且30%的学生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
“洋口港的发展成就了我们的学校,我们学校也全力为企业员工服务,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洋口港实验小学校长黄俊俊说,2020年,学校实施“蒲公英行动”,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设计了一系列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只要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就可以优先入学,至于其他手续可以后续补办。孩子入学后,为了能尽快融入班级这个群体,学校规定,党员教师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结对,进行心理等方面疏导。班主任会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组织孩子到如东苏中四分区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到家长所在企业参观,培养孩子对洋口港这个第二故乡的情感。
洋口港在发展,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今年9月1日,又有50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从外地转来。
上周,我们在洋口港采访了一些社会不同层面的代表,他们是洋口港建设的见证者、付出者、更是受益者。他们说,谁也没有想过自己曾经小渔村的家乡,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是洋口港让他们走上了共建共享的幸福新生活。
(记者杨新明 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