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残疾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
敲开“就业门” 同沐春风里
走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平残疾人之家,几十位残疾人朋友一边有条不紊地进行键盘安装工作,一边交流生活和工作心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由于家庭困难,加之身体残疾,48岁的邵玉清一直不爱与人交流。在市残联介绍下,来到东平残疾人之家工作,如今性格开朗了许多。“这里离家比较近,我在这儿做手工活,可以凭借双手养活自己,特别有成就感。”邵玉清开心地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与爱心企业合作,将门槛较低、业务量大的订单安排在这里生产,让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对于残疾人帮扶工作很有意义。”东平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张萍表示,残疾人之家不仅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还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日间照料、文体活动、读书学习等服务。
敲开“就业门”,让残疾人同沐春风里。据悉,淮安市每年有200余家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有近100家企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心用情点亮残疾人就业路。残疾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帮助残疾大学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市残联与淮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建残疾大学生实习基地,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和支持。今年全国助残日前夕,为帮助残疾人提升就业创业影响力,引导全社会关注残疾人群体,市残联推出的助残电子地图正式上线。同时,市残联一次性发放价值35万元的助残消费券,市民凭消费券可到包括盲人按摩、餐饮、修理、美容美发等173家残疾人机构消费。截至目前,全市有8家人力资源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介绍服务,涵盖全市各县区,残疾人就业净增429人。
寄宿制托养 “托”起新生活
在淮安区,有这样一个地方,近百名残疾人聚在这里一起学习职业技能、工作生活,他们是同事,更是家人,这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淮安区残疾人绿色家园托养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一处集残疾人托养、教育、康复、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托养服务公益性机构,主要为16到60岁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托养及康复训练服务。
残疾等级为智力三级的托养人员何晶晶,父母在外务工,他和年迈的爷爷在家务农,平时不愿讲话。到托养中心后,工作人员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如今他能够与家人进行简单的沟通,社会适应能力也进步很多。“通过每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托养人员在欢声笑语中敞开心扉,融入托养集体,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淮安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所长殷小嘎说,托养服务中心将服务与保障紧密结合,实行专业护理人员24小时轮班工作制,并针对残疾人生活、康复等,细化方案措施,实行一人一策,在精准服务中为托养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障。
近年来,淮安市建立健全更均等、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通知》《淮安市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护项目管理规范(试行)》《关于印发淮安市“残疾人之家”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规范指导以寄宿制托养服务为依托、镇(街道)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社会化托养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11770名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其中寄宿制托养250人、日间照料托养3034人、居家照护托养8486人,托养服务率全省第一。
今年淮安市将通过社会化服务新增400名残疾人寄宿制托养人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4月底,已对2108名残疾人及其家庭情况进行摸排,新增接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446名,其中寄宿制19人、日间照料175人、居家照护252人。预计到10月份,全市寄宿制托养残疾人超400人、全市接受托养服务残疾人11000人以上。
文化助残 为幸福“加码”
为满足残疾人文化艺术学习需求,为残疾人提供文化艺术学习平台,5月19日,市老年大学与市残联联合设立残疾人教学示范点,市老年大学根据残疾人需求设立课程,并选派优秀老师授课,让教学点成为残疾人喜爱的学习阵地。
去年10月,淮安市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培训班,开设朗诵、声乐、二胡、吉他等培训课程,采取零基础起步、随到随学、小班教学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教学服务,至今已培训残疾人300余人次。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关注支持的暖心事业。“今年,我们策划了‘温暖前行·梦想起航’全市残疾人文艺走基层活动,将以清江浦站为起点,走遍全市每个县区,展示淮安市残疾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市残联理事长江迈说,为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淮安市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活动走进街道、社区、残疾人之家,让广大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增强残疾人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等多元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 讯 员 陆耀琴 任明强管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