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战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回望2020
聚焦做强
实体经济
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改、园区“二次创业”和国企改革重组,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可望突破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
连淮扬镇高铁全线开通,扬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主体完工并获国务院命名;
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四连冠”;
建成市县乡三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调度体系和城乡网格员队伍,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奋力推进
“三大攻坚战”
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集体经营性收入45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
全面完成“一年小灶”整治任务,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下降;
全面打响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大力开展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全市PM2.5、空气质量优良率、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好于省考核目标。
全面完成了“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展望
未来
加快推动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亲临扬州视察,赋予我们“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谆谆嘱托,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赋予了重大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夯实“好地方”的产业根基
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目标不偏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
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毫不动摇地一体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改、园区“二次创业”,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壮大、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持续不断地擂响产业强市的战鼓,让产业发展的热潮在扬州大地竞相奔涌,让创新创业为“好地方”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彰显“好地方”的文化魅力
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让古运河重生”的要求,牢牢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在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上做文章,在推进文明文化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文化的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优势。
我们要始终扭住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不动摇,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当示范为引领,以文旅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加快推动传统文化活态化呈现、创造性转化,加快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厚植“好地方”的生态底色
我们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不动摇,充分发挥长江、淮河、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四水”交汇的禀赋和优势,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一江碧水东流”;
一体推进生态宜居名城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加快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和功能品质;
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和系统保护修复,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让扬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利。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创造“好地方”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努力打造更加宜创宜业宜居的环境,不但要提供创业的平台,还要着力解决创业者“上有老下有小”的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在扬州尽情放飞梦想,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扬州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我们要努力提供更加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颐养、老有所乐;
我们要努力实现覆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每一户城乡居民都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让每一个扬州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筑牢“好地方”的底线底板
积极推动重心下移,持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民服务“一网通达”,加快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畅通为民服务“最近一米线”;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强化各类风险防范,紧盯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城市运行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点领域,坚决守牢底线、筑牢底板,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