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王须良:坚守岗位34年 传递医者大爱
2024-02-22 10:05:00  来源:镇江日报  

今年57岁的王须良是丹阳市延陵镇联兴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扎根乡村34年,作为一名党员,他用尽所学为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农村,用爱和坚守呵护全村百姓健康,传递医者大爱,受到当地村民的赞誉。前不久,他被评为2023年第四季度“镇江好人”。

王须良的爷爷当年是该村的村医,王须良的父亲是延陵镇麦溪卫生院的医生,“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我从小立志要和他们一样救死扶伤,所以就报考了卫校。”毕业后,接过长辈的接力棒,王须良来到了蒯庄村做了一名乡村医生。

“王医生,您帮我扎了几次针后,我头皮发麻和颈椎疼的症状明显好多了,还请您再帮我看看……”2021年12月14日下午,南京市民李先生专程赶到延陵镇联兴村卫生室,请求王须良帮他治疗颈椎病。因为工作原因,李先生患颈椎病多年,近几年,颈椎压迫到神经,他头皮经常发麻,去过很多医院,但是治疗效果都不明显。后来,他听一位朋友说王须良用扎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有一定的效果,于是立即驱车赶来,“下午扎的针,第二天早上就见效果了,王医生不仅医术好,医德也很高尚。”扎完针正在卫生室里休息的李先生竖起拇指夸赞王须良。

“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卫生条件跟不上,生病很常见,我每天要看七八十个病人。”回忆起当年,王须良颇有感慨,不同于现在的坐诊,那时候,他基本上都是背着医药箱出诊,除了吃饭,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奔波在外,有时候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王须良说,“有时出诊,我一天要步行10公里左右。”

1994年的冬天,天下着雪,凌晨1时多,他睡得迷迷糊糊,突然有人来敲门。“对方说他爱人肚子疼得厉害,我立即穿上衣服,套上雨鞋,背上医药箱,赶到他的家里。”王须良说,经过检查,对方是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刻送到镇上的医院,但是,天正在下着雪,又没有交通工具,于是,他便和病患家属一起,用板车将患者送到了当时的麦溪卫生院……

一位薛姓村民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的孩子生病,王须良上门治疗好几次,每次都是匆匆离开,连一口水也来不及喝,“后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我们想要感谢王医生,拿了一筐鸡蛋去,但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不能掺杂任何杂念。”

联兴村卫生室的服务范围是蒯庄村、后湖村、岗头村和方便村4个村,因为医术好,医德高尚,渐渐的,周边村子以及丹阳市以外的患者慕名而来治病,名声越传越远,联兴村卫生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及家属送来的锦旗。

2021年,蒯庄村一位村民到卫生室治病,王须良一分钱也没有收,后来听另一名医生说起,他才知道是王须良帮他垫付了医药费。关于这件事,王须良告诉记者:“他家的情况我知道,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比较困难,所以我就帮他交了医药费,乡里乡亲,平时大家都相互帮衬,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

“我们一家三代人都在他这里看病,村里有人生病了,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王须良,实在需要手术或者住院了,我们才会去大医院治疗。”采访握别时,村民王云耇告诉记者,“和大医院相比,我们随时能找到王医生帮我们看病,很方便,他就像是我们身边的‘120’。”

本报记者 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 陈哲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